概述
西原是唐代對今廣西左右江地方的統稱。其中左江一帶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等地為黃峒地,右江的天等、靖西等地為儂峒地。黃乾曜、黃少卿等被稱為“黃峒蠻”、“西原蠻”,他們的反抗唐王朝,歷史上稱為“黃峒蠻變”。西原少數民族起義是唐代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人民反封建及民族壓迫的鬥爭,它前後歷時100多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之眾,影響深遠,震撼及削弱了唐王朝對廣西的統治。”(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編輯本段
起義原因
西原黃洞起義,史書稱西原“黃洞蠻”起事。“黃洞蠻”是歷代王朝對居住在今左江一帶黃氏部落的稱呼。唐中後期,廣西少數民族人民起義接連不斷,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西原少數民族大起義。其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政府對嶺南地區的征斂和地方官吏對人民的壓榨日益加重,並對少數民族長期實行歧視政策,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結果。編輯本段
起義經過
公元756年(唐至德元年),西原黃洞(今左江一帶)少數民族首領黃乾曜、真崇郁聯合陸州(今欽州西南)、武陽(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北)、朱蘭(今東蘭縣)、金溪(今廣東省南海縣東北)等100餘洞,聚眾20萬人起兵反唐。起義軍置官設署,建立政權,進攻桂管18州,控制地區方圓數千里,聲勢十分浩大。約公元758年(乾元初年),唐廣州都督楊譚調集梧、柳、象、賀等州官兵,並收買西原、環、古等州首領,集中20萬兵力圍剿,經200多天苦戰,起義暫告失敗,5000餘人被殺,首領黃乾曜等7人遇害。但自此後西原少數民族的反唐斗爭綿延不絕,其間再多次達到高潮。例如在公元762年,張侯、夏永領導的義軍餘部聯合廣州少數民族首領梁崇牽、覃問等北上湖南,攻占道州,未久回師長期占據容州、鬱林州一帶;公元776年,在首領潘長安領導下,西原再次形成大規模反唐起義,震動嶺南;公元794年欽州酋長黃少卿起兵,先進攻唐王朝在嶺南西部的統治重鎮邕州,相繼攻占欽、橫、潯(今桂平市)、貴4州,控制今桂東南地區10餘年;與此同時,又有黃少度、黃昌?二部在邕州附近作戰,攻占賓、巒兩州;公元817年至819年,唐朝廷曾大舉發兵征討西原起義軍,卻以官軍染瘴十之七八、民力耗竭而慘遭失敗;公元823年,黃少卿率領義軍再度攻占邕州、欽州,占領左江鎮,進而占領了廣東西部、廣西南部18州,起義再次達到高潮。公元832年,邕管經略使董昌齡派其子董蘭殘酷圍剿義軍,隨後朝廷下達了分化安撫的詔令,起義逐步走向低潮。公元879年,在邕管經略使辛讜的調停之下,西原黃、儂二洞首領分別接受朝廷的招降,起義失敗。編輯本段
歷史作用
西原少數民族起義是唐代嶺南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人民反封建及民族壓迫的鬥爭,它前後歷時100多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之眾,影響深遠,震撼及削弱了唐王朝對廣西的統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