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是2000年7月由原西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西北林學院社會科學系合併組建而成。其前身為1953年成立的西北農學院政治理論教研組和古農學研究室。半個多世紀以來,學人代出,成就顯著。辛樹幟、石聲漢等一批著名學者曾在此執教。經過數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人文學院的實力不斷增強,影響日益擴大,已發展成為西部農林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教學科研基地。

基本信息

概述

學院現設有哲學與自然辯證法、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政治經濟學、思想品德、法學、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學藝術9個教研室,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陝西省農業法環境法研究中心2個研究機構。擔負著全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與思想品德公共課、人文素質教育課以及本科專業的200餘門課程的教學任務。

學院現有法學、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3個本科專業,法學、社會經濟管理2個函授專業以及文秘、法學2個輔修專業。擁有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學、社會學、職業技術教育學、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史五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培養博、碩士研究生和本、專科優秀人才1500餘名,培訓管理和技術幹部700餘人。近年來,有許多本科畢業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重點院校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學院共有各類在校生1028人,其中本科生868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88人,專職教師76人,專職教師中教授(研究員)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1人,講師37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1人。另有各學院承擔思想品德課專任教師96人。

2000年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農業部及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課題40項;在國家省部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公開出版專著教材79部,獲各類科研教學獎40餘項;學院多次邀請美國、日本、英國、以色列、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著名專家教授來校講學、開展合作研究,並派教師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和合作研究,促進了國際間的廣泛交流。

學院建有人文社會科學綜合實驗室,下設模擬法庭、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學3個分實驗室,已設立農村社會調查、社會工作、司法、公共管理等校外實習基地13個。為學院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

面對21世紀新的機遇與挑戰,人文學院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秉承“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院訓,通過強化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力爭通過5-10年的發展,將學院建設成為在西北地區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領域有著明顯特色和顯著優勢的多學科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院領導

書記兼副院長:王亞平

全面主持學院黨委工作,分管組織、人才、紀檢、統戰、人事、日常行政、黨政綜合辦公室和院校友會工作。

院長:付少平

全面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分管財務、國有資產、學科建設工作。

副書記:羅建峰

分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部門工會、共青團、黨校、保密、宣傳、本科就業工作,兼管培訓服務和安全保衛工作。

副院長:朱宏斌

分管科研、研究生教育、學術研究、科技推廣和外事工作。

副院長:王有強

分管本科教學、招生、實驗室(資料室)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

公共事業管理

一、培養目標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培養複合型、套用型管理人才為主體,同時兼顧公共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掌握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通曉公共事業管理的技術與方法,套用型人才具備從事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公共事業部門、政府機構和工商企業等組織承擔管理任務;研究型人才具備寬厚的科學研究能力基礎。

二、基本要求

本專業主要學習和研究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生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運作方法。畢業生應獲取以下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初步的研究能力。

2.具有適應辦公自動化,套用管理信息系統所必須的定量分析和套用計算機的技能。

3.掌握進行統計管理、數據的蒐集和處理、進行數學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4.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

5.具備與科學研究、文化出版、民間公共事業機構相關聯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

6.套用型人力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研究型人才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進一步深造的學習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相關學科

主幹學科:管理學

相關學科: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

四、主幹課程

管理學原理、社會調查方法、公共經濟學、社會學概論、公共行政與電子政務、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公共政策學、社會保障學、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等。

五、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共45周,其中包括:軍事訓練、工程訓練、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

社會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全面的社會學理論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部門從事社會工作、社會學研究與套用的高層次複合人才。

二、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外社會學理論和套用社會學的基本知識,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和社會調查技能以及寫作和表達能力的基本訓練,研究、綜合分析和預測等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熟悉中外社會學主要學派與學說,並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各種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理論和思潮;

2、熟練掌握社會學調查方法、技能和統計分析方法,能獨立進行調查研究和實證分析;

3、了解國情,深入了解我國農村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善於調查分析我國社會結構轉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及社會問題,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對策;

4、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較強的論文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撰寫調查報告和市場分析報告;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主幹學科及相關學科

主幹學科:社會學

相關學科:法學、政治學

四、主要課程

社會學概論、社會學調查與研究、社會心理學、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社會學史、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統計學、農村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社區概論、社會工作概論、中國社會。

五、主要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共37周,其中包括:軍事訓練、勞動、兩課實踐、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

法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建設需要的,具有全面系統的法學理論知識和相應司法實踐技能的,能夠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尤其是在司法機關、立法機關、法律服務機構以及教學單位中工作的高級法律人才。

二、業務培養要求

1.要求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樹立報效祖國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熱愛法學專業和法律工作,有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鬥的志向和責任感,具有獻身精神。

2.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法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具有紮實的法學理論功底,精通法學的基本原理,熟悉和掌握現行主要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了解與法學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

3.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將所學法律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具有運用法律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4.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在掌握一定的法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初步的科研活動。

5.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學綜合運用能力,能掌握計算機和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好的語言文字功底,能夠熟練的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運用在司法工作中。

科研概況

人文學院在十年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科學研究不斷邁上新台階,學科領域不斷拓展,學科門類迅速增加。目前,學院有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陝西省農村社會學研究會、陝西省農業法環境法研究中心等三個研究機構。擁有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科學技術哲學、環境法學、社會學、專門史、科學技術史、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學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6大學科門類。 學院科研人員實力雄厚,成果豐碩。目前,我院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6人,國家社科評審組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資助計畫1人,13名教師擔任省部級以上學會的副會長、理事等。 近年來,學院先後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40餘項,發表論文500餘篇,獲各類科研教學獎40餘項,有來自英、美、日、韓等國家的相關學者來院訪問、講學等80餘人次。

碩士培養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

為規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學位授予等環節,確保培養質量,特制訂本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和要求

1. 培養目標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繫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套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套用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2. 培養要求

(1)應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樹立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2)應掌握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的研究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閱讀本領域的外文資料。

二、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1.攻讀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採取進校不離崗的方式學習,在校學習時間累計不少於6個月。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採取多學科綜合、寬口徑的培養方式。

2.學位論文實行雙導師制,由具有實踐經驗和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

3.攻讀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最長不超過五年。

三、課程學習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設定應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學內容應體現寬廣性、綜合性、實用性和前沿性。攻讀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需學習以下課程,總學分應不少於30學分,每1學分一般對應20學時。

四、學位授予

課程考試成績合格取得規定學分,且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各項考核環節符合要求的研究生,由培養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准授予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學位證書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製。

社會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能夠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身心健康,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獨立閱讀和翻譯社會學專業著作,掌握堅實的社會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學分支學科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社會學研究方法與調查研究技能,能夠從事專業性社會學理論研究、社會調查、社會規劃與管理、社會發展評估與預測、社會政策制定等社會學教學、科學研究與農村社會管理工作的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

二.研究方向

根據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社會學學科的發展以及研究生導師的專長,結合我校的優勢,設立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農村社會學

2.文化社會學

3.發展社會學

三.學習年限

非在職學習研究生在校學習研究的最低年限為3年。在職學習研究生最低學習研究的年限為4年。包括課程學習、科學研究、撰寫學位論文以及時間教育(指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公益勞動)。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學業者,應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學業的申請報告,經導師和學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長同意,報研究生部審批,報告批准方可延期畢業。

四.課程設定

碩士研究生課程設定為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實行學分制,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至少應獲得36學分,一般不超過40學分。

科學技術史專業

一、培養目標

科學技術史(農林史)專業研究生培養,應明確以下培養目標:1)、學習科學技術史(農林史)的基本知識、理論與方法。對中外農業、林業歷史的發展過程、演進規律有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與了解;把握學科發展與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掌握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歷史與科技文獻、文物考古資料;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與野外考察能力。2)、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科學技術史(農林史)屬於邊緣學科,既應具有堅實的文史功底,亦需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素養;應注意拓寬知識面並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貫通;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思維、研究能力。3)、有較強的專業外語運用能力與古漢語讀寫能力。4)、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治學態度。5)、身體健康。

二、培養方向

科學技術史為一級學科,本學科的農業史、林業史專業設定以下培養方向:

1、農業科學技術史

2、農業經濟史

3、農業災害史

4、農業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

三、課程設定

碩士研究生課程設定為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實行學分制。在課程門類選擇時,既要注意拓寬知識面,又要體現一定的研究方向。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至少應獲得36學分,一般不超過40學分。教學實踐2學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