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冶街街道辦事處

1982年博城人民公社撤銷,建為西冶街街道辦事處。 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原名“西冶街”。 東起西冶街,西止雙山路。

街道概況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政府駐地博山城西部。東至沿河西路,西至雙山路,南至李家窯村, 北至人民路。轄西冶街、西溝街、大天井、高家胡同、新坦后街等3 0條路街巷。 設11個居民委員會, 三個家屬委員會,轄兩個村民委員會。共有居民4,588戶, 15,426人。其中農業454戶,1,690人。西冶街自古以冶煉馳名,宋代即已形成街巷。舊有街道簡陋窄狹,多呈不規則走向,大部系平房住宅。建國後,街道展寬,商業繁榮。駐有博山郵電局、博山美術琉璃廠門市部、博山回民飯店、博山電機廠醫院、博山中醫院西冶街衛生所、博山西冶街中心國小等單位。現在兩側多小手工業作坊,並經營土產雜品和地方小吃等店鋪。自古迄今,即為博山
商業繁華區。街巷多以自然實體和姓氏命名。
1948年前為博山縣城區的一條商業較集中的街道,素以冶煉琉璃、琺瑯著稱。街以冶煉及方位得名。並為西冶街街道辦事處駐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制為“西冶人民公社”。 1959年西冶和城裡兩公社合併為博城人民公社。1982年博城人民公社撤銷,建為西冶街街道辦事處。

主要街巷

沿河西路

位於西冶街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北起人民路,南止永濟橋。門牌1~165;街長2,696M, 寬7-l6M。瀝青路面。為彎曲的南北走向。駐有博山百貨分站、博山紡織品商店、博山陶瓷批發站、博山公園等單位。
建國後於1950年開始整修孝婦河堤岸。遂形成公路幹線。西圩城牆拆除後,大樓逐漸增多,該路遂成為博山城區的主要交通幹線。 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將孝婦河西岸街區統一命名為“沿河西路”。

沿河東路

位於西冶街街道辦事處轄區東部。南起永濟橋,北止鐵路大橋。街長3,623M,寬7-20M。 瀝青路面。該路與孝婦河並行。以博山百貨大樓為界,以北屬城裡街道辦事處轄,以南屬大街街道辦事處轄。駐有博山顏山電影院、博山公安局消防隊、淄博市汽車三隊、長途汽車站等單位。
建國後於1950年開始整修孝婦河堤岸。拆除東域城牆後,遂形成公路幹線。近年來,馬路展寬,大樓增多,成為博山城區貫通南北的主要交通幹線。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將孝婦河東岸街區統一命名為“沿河東路”。

西冶街

位於區政府駐地博山城以西,為博山區西冶街街道辦事處駐地。南止沿河西路,北起人民路。門牌1—213;2—152號。街長750M,寬6M。瀝青路面。駐有博山回民飯店、博山中醫院西冶街衛生所、博山西冶街中心國小、博山郵電局等單位。兩側除建有兩幢樓房外,余多為平房住宅。商業飲食門市部較多。
民國十一年(1922年)《畢氏世譜》載:“吾祖先於金、元兩朝時自棗強來居顏神。吾祖敬賢居本鎮西冶街。”清康熙三年(1664年)《顏山雜記》載:“城西之民多業琉璃,故名西冶。”宋代即已形成街道。因古代街內居民多以冶煉琉璃、琺瑯為業,故以其方位及行業得名為“西冶街”。1977年更名為人民三街。1982
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原名“西冶街”。

大新街

位於西冶街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 東起大辛莊,西止電機廠車隊。門牌1~125;1~37;2~32號。街長176.2M,52M;寬2.5M。居民多為手工業工人,部分農民。街道呈不規則走向。多數為土路面,部分為瀝青或耐火磚路面。駐有博山電機廠汽車隊、博山區冶金公司、博山區煤炭公司等單位。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王氏世譜》載:“王氏先祖諱堯,明時人也。明洪武年間自冀州棗強迂淄川縣,徙向馬棚莊,繼遷吳家澤。王永升於清末遷小心莊居焉”。據此,清代末年即巳形成街巷。
據傳,清代末年此處一片荒蕪。膠濟鐵路通車後,因該地靠近煤礦,鄰近居民和城內貧民為生活所迫,相繼遷來謀生。人們開始用山石、山草建房。為防洪水並防野獸出沒傷人,為了安全,故名“小心莊”。建國後,人口繁衍,村落擴大。為使居民不忘創業的艱辛,取含辛茹苦之義,於1950年定莊名為“大辛莊”。
因“辛” 、“新”系諧音字,亦稱“大新莊”。 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為大新街。

新坦前街

位於西冶街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東起西冶街,西止雙山路。門牌1~51;2—86號。街長283M,寬3M。大部耐火磚路面,部分土路面。兩側均為平房住宅。
明代開科取士,中進士者已有數人。故名流士紳仿建古社稷壇,於此設祭。因位處城西北部,故名“北壇”。建國後改獼為“新坦”。琉璃業於宋、元之間已開始生產,早年住戶多業琉璃爐。1977年更名為新風三街。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原名“新坦前街”。

新坦后街

位於西冶街街道辦事處轄區西部。 南起新坦前街,西止大新莊圍牆。門牌1~45; 2—46號。街長209M,寬2.5M。大部耐火磚路面,部分土路面。兩側均為平房住宅。
《薛氏世譜》載:“始祖諱德祥,字雲堂。捐員外郎,陶於八陡,故於宋仁宗六年。十一世文檜居北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顏神鎮建石城後,已具城鎮的規模。以後開科取士,中進士者已有數人。故名流士紳仿建古社稷壇,於此設祭。因位處城西北部,故名北壇。建國後,改稱為“新坦”。琉璃業於宋、
元之間已開始生產,早年住戶多業琉璃爐。因人煙稠密,形成兩條街巷:原主街巷稱為新坦前街,後者稱為新坦后街。1977年更名為新風三街北巷。 1982年經市政府批准,恢復原名“新坦后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