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明弘治《黎城縣誌·山川志》載“縣東南一十五里,上有潞子嬰兒祠”。故名潞祠山。《閭里志》載“明代,西仵、東仵、趙店鎮、牡羊、東水陽、西水陽為黎城漳源鄉27村其中的6村。清康熙《黎城縣誌》載:漳源鄉17個村,其中有東望、東仵、牡羊、趙店、東水洋、西水洋6個村。清光緒《黎城續志·村落》載:漳源鄉73個村,其中有西仵、東仵、趙店鎮、東旺、東水洋、西水洋、隔道7個村。民國24年(1935)《黎城縣誌》載:一區轄101個編村,其中,趙店村(126戶,682人)、東水洋(含隔道,106戶,718人)、西水洋(101戶,584人)、西仵(含東仵178戶,845人)4個主村。東旺村隸屬東窪主村。民國25年(1936)《黎城簡志·村鎮》載:全縣91個主村,其中,有西仵(東仵)、趙店鎮、東水洋(隔道)、西水洋4村,東旺仍屬東窪主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西仵轄區內大部分村隸屬二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縣區下劃鄉,西仵仍為其中之一。1961年12月,西仵從城關公社分出,單獨成立西仵人民公社,1984年5月,公社改稱鄉,西仵為全縣17個鄉(鎮)之一。2001年全縣撤併為9個鄉(鎮),西仵鄉仍為9個鄉(鎮)之一。下轄西仵、東旺、東仵、趙店、隔道、東水洋、西水洋7個村民委員會。
環境氣候
境內氣侯溫暖,年平均氣溫10.4℃左右,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7℃,極端最低氣溫-2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7℃,極端最高氣溫38.3℃。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34.8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份,占全年降雨量70%。年平均風速2.2米/秒,最多風向為東北風。
自然地理
西仵鄉地勢較平,東西鄰山,中間平坦,南有濁漳河沖積河灘,海拔700米至800米之間,西面濁漳河從水洋灘急轉向東環繞,東有小東河從北向南穿越,常年流水不斷。
下轄村委
全鄉轄西仵、東旺、趙店、隔道、東水洋、西水洋等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
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西仵鄉1245戶,4500人;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全鄉1611戶,6031人;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鄉1796戶,6966人;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2021戶,7568人。2005年,全鄉總人口701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2人。2010年,全鄉2725戶,7801人,其中農業人口7189人。
經濟情況
土特產有紅棗、花生、核桃、柿子、蘋果、梨等。
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大豆等。2003年,植樹造林49公頃,植樹4.4萬株,林業總收入128元元。全年出欄肉豬866頭,家禽21000隻,家兔600隻,當年肉類總產量100噸,禽蛋產量45噸。
社會人文
西仵鄉是全縣農機化程度較高的鄉。2003年,擁有各類農業機械總動力4714千瓦,有拖拉機131台,聯合收割機1台。2003年,全鄉總收入32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39元。
社會狀況
交通
西仵交通便利,國道207、309穿越全境,路上每天南來北往的汽車不斷,轄區內設有東水洋火車站和發運站。
衛生
1996年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10人,病床10張;6個村衛生所,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1人。2003年鄉衛生院1個,醫護人員14人,床位12張,門診1萬人次,收入20萬元,7個村設定衛生所14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1人。
教育
1986年國小7所,教師47人,學生454人,經長治市考核驗收為無盲鄉。1996年有中學1所,在校生125人;國小7所,在校生733人,教職工44人。2003年,有中學生1所,在校261人,國小7所,在校生727人,教職工66人。
文化體育
鄉建有文化工作站,村建有文化室,村均有民樂隊,春節元宵鬧紅火,婚喪大事等均請民樂隊演奏。“文化大革命”時期各村均成立宣傳隊。傳統的民眾體育活動有耍拳、跳繩、踢毽子、抓歸、彈房、打瓦兒、摔跤等。2004年,成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和太極拳分會。項目主要有太極拳、太極劍、象棋、桌球等
文物古蹟
建於清雍正年間的趙店三官閣,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仍保存完好,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