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古樂府·上堵吟

《襄陽古樂府·上堵吟》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與《襄陽古樂府·野鷹來》、《襄陽古樂府·襄陽樂》並稱《襄陽古樂府三首》。 該詞先寫孟達作《上堵吟》的歷史內容和背景,後寫眼前的景物,感嘆歷史終成陳跡。是蘇軾按照孟達《所作上堵吟》的韻調,描寫了漢昭烈帝劉備章武間的一段興衰史,讓後人借歷史深深反思現實。

作品原文

襄陽古樂府·上堵吟
台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空。台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兩稚子。白馬為塞鳳為關,山川無人空自閒。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鯿魚冷難捕。悠悠江上聽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⑴襄陽古樂府:曲牌名,蘇軾作詞牌用。

⑵上堵吟:《襄陽古樂府》中的子曲牌名。

⑶客:對於蜀帝劉備,孟達是政客。

⑷蕭散:淒涼。

⑸游女:歌女。

⑹竊聽:偷聽。

⑺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領會不到。

⑻千里:言廣闊的地域。

⑼金城:郡名,指金甌城池新城,其治所房陵,今房縣。三國魏合房陵、上庸兩置郡,治所在房陵,轄境湖北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

⑽白馬為塞:即白馬塞山,在竹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⑾鳳林關:在襄陽峴(xiàn)山。

⑿悠悠:眾多。

⒀不知:體會不到,領悟不到。

⒁徒:空空。

白話譯文

竹山白馬塞觀風台上,有蜀將孟達在吟詠《秋風》,那悲壯的聲音淒涼地飄進了天空。台邊的歌女來偷聽,想學《秋風》聲音,聲很像,但意思領悟不到。孟達君悲嘆究竟為什麼事?廣袤土地的金城城池失落於劉封、申耽兩人之手,作《上堵吟》。白馬要塞與鳳林關隘,山川要塞現在無一人防守,空自閒著。我悲嘆也何苦呢?襄江水一到冬天就封凍,其色深沉,鯿魚凍得難以捕撈。眾多江上聽《上堵吟》的人,體會不到我寫此詞的意思,只是空空悲嘆,空空苦辛。

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蘇軾從浰陽(今荊門與襄陽境內宜城相交地帶的胡集鎮 )出發赴京,渡過漢水,到達襄陽,該詞是蘇軾在襄陽觀歷史陳跡的懷古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第一至第六句,寫孟達作《上堵吟》的歷史內容和背景。《水經注》:堵陽縣(竹山縣),堵水出焉,有白馬塞(台),孟達為新城守,登之而嘆日:“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為《上堵吟》。即蘇軾所寫“台上有客吟《秋風》”,亦是《上堵吟》的歷史由來。為何“悲聲蕭散飄入空”?為何游女“欲學聲同意不同”?兩者答案是一個:“千里金城兩稚子”,即“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歷史內容。蘇軾藉以暗示趙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訓。“台”為歷史陳跡見證之地,“悲聲”,是指“哀切”,“有側人心”(酈道元《水經注》)之音,“憤激,其哀思之音”。“欲學”,言《上堵吟》“今人仍傳此聲”(盛弘之《荊州記》)。“兩稚子”,言劉封、申耽仍很稚嫩。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寫蘇軾轉向眼前,感嘆歷史終成陳跡。憶往昔,“白馬”山為“塞”,“鳳林”為“關”。“過關無百步,曠盪吞楚藪(sǒu)。”(蘇軾《峴山》詩)美麗的塞、關,歷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無人空自閒”。俱往矣,讓今人悲嘆“亦何苦”?現實是無情的,“江水冬更深,鯿魚冷難捕”,百姓的衣食仍難以解決。這是蘇軾欲言而未言的詞作本意。最後兩句,與開頭照應,發出讓人深思的歷史回音。“悠悠江上聽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與“台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空”相比,成為“聲同意不同”的歷史回聲:“山川無人空自閒,我悲亦何苦?”

全詞,觀歷史陳跡,即物抒情,懷古嘆今。步孟達《上堵吟》的韻調,追憶了漢昭烈帝劉備章武間的一段興衰史。天地有情,歷史無情。昔日的白馬要塞、鳳林雄關而今也只是歷史陳跡,“山川無人空自閒”,讓後人藉以去深深反思現實。蘇軾的詞作本意就在於此。

名家評論

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首有太白之意。

清代作家趙克宜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註匯鈔》卷一:“我悲亦何苦”數句絕妙,古樂府詞氣。

清代文學家延君壽《老生常談》::黃仲則詩,(略)真能直闖太白堂奧,東坡而後,罕有其匹。今試略舉東坡之學太白數句,’可以頓悟矣。《上堵吟》云:“台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空。台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略)此皆非有意學太白也,天才相近,故能偶然即似耳。

現代作家吳韻汐《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節奏美妙,形式富於變化。

作者介紹

襄陽古樂府·上堵吟 襄陽古樂府·上堵吟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