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岩層或節理、劈理等面狀構造彎曲排列變形的構造作用過程。又稱褶皺變動。在變形作用沒有破壞岩石的連續性時,就形成褶皺構造。這個詞一般用於大範圍褶皺構造形成作用發生時地層的壓縮。但有時它具有一般變形作用的涵義,這時褶皺作用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簡介
一、褶皺與褶皺要素
1.褶皺的基本類型
岩石中發生彎曲形成褶皺的面為褶皺面,它可以是層理、劈理或不整合面等。從單一褶皺面的彎曲形態看,褶皺面上凸彎曲的褶皺為背形,下凹彎曲的褶皺為向形,褶皺面既不上凸也不下凹,而是凸向兩側的褶皺為中性褶皺。
對於沉積岩層而言,把最老地層位於核部的褶皺稱為背斜,最新地層位於核部的褶皺稱為向斜。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背形常常就是背斜,向形就是向斜,但在已倒轉岩層中發育的褶皺常表現為向形式背斜和背形式向斜,這種褶皺在疊加褶皺地區普遍發育。
2.褶皺要素
為了分析研究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褶皺構造,首先需要對組成褶皺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其幾何上的點、線、面等要素進行定義,通稱其為褶皺要素。
樞紐 同一褶皺面上最大彎曲點的連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可以是水平線,也可以是傾斜線。樞紐的方位角通常稱為褶皺的軸向。樞紐的產狀通常用傾伏向和傾伏角定義,傾伏向即樞紐的傾伏方向,指在包含樞紐線的直立面上測量的與樞紐傾伏方向一致的直立面的走向,傾伏角為樞紐與包含樞紐的直立面走向線之間的銳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