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面部腫瘤病

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 DFTD)是感染袋獾的一種非病毒性傳染性寄生腫瘤。

案例

袋獾面部腫瘤病的第一個“官方案例”於1996年出現在澳大利亞。在接下來的10年中,這一疾病使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袋獾數量大大減少,估計袋獾群體數量減少20%至50%,遍布占全州65%的範圍。被感染的群體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100%。這一疾病主要集中在塔斯馬尼亞州的東半部。

症狀

袋獾面部腫瘤病從口部開始出現表觀病變及腫塊。這些變化從面部傳播到全身並發展成為腫瘤。這些腫瘤影響採食並導致受感染的動物飢餓死亡。

相關信息

袋獾面部腫瘤病 袋獾面部腫瘤病

科學家在2010年從分布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14處的袋獾群落中採集了25個袋獾面部腫瘤樣本,進行基因分析,結果驚奇地發現,袋獾面部腫瘤起源於雪旺細胞,袋獾雪旺細胞內的某種基因變異導致了這一癌變。
科學家還發現,袋獾面部腫瘤有別於普通癌症,它能通過互相撕咬或其他身體接觸而傳播。患病袋獾撕咬或接觸其他袋獾後,其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移植到”對方體內,並在後者體內形成同樣的腫瘤。
袋獾面部腫瘤是一種獨特癌症,常出現於袋獾面部或嘴部,但通常會擴散至袋獾的內臟,它與另外一種在犬類中傳播的惡性腫瘤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可通過上述方式傳播的癌症。
袋獾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主要分布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袋獾面部腫瘤開始肆虐,致使野生袋獾數量減少了60%。如不進行干預,這種疾病可能會在未來25年至35年內將野生袋獾消滅殆盡。2009年5月,澳大利亞將袋獾列為瀕危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