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袁本一家:
媯舜一脈人數最為龐大的支裔當屬陳氏,而先秦時期由其遞傳而出的分支大系更是綿延達數十餘之多,不過這些龐雜支系總的發端均肇始於西周初年的陳國諸侯媯滿。這個重要人物曾在陳姓史上揮毫潑墨,一蹴而就,寫下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筆,同時也為袁姓史的開篇完成了必要的鋪墊。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帝舜以後有虞氏發展的大致情形。已屆晚年的舜帝通過考察賢能,最終選擇了治水有功的禹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雖然禹的父親就是當初四凶之一的鯀,可帝舜沒有翻老帳,而是惟賢是舉,並不因禹父的劣行而埋沒禹本人的才能。這樣一來,帝舜的兒子徹底失去了繼承父位的可能性。舜的長妃娥皇沒有生子,次妃女英生子名商均,但這根獨苗的才智與舜相比,顯而易見不在一個檔次上,史書中商均被描繪成一個名聲不佳的不肖之子。
禹執政後,用王權世襲取代了原始氏族社會民主選舉制度,隨後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從此建立起夏王朝,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序幕。由於商均與夏啟之間特殊的政治關係,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經常受到夏朝的軍事攻擊。無奈之下,有虞氏部落紛紛輾轉四方避難,形成了大規模的遷徙運動。商均在禹執政時被封於虞地(今河南虞城),那裡至今還保留著商均墓村。商均之後為虞思,經過若干年的經營,此一支裔又移封於商(今陝西商縣)。舜的另一支後裔虞遂曾定居虞鄉(今山西永濟一帶),後受封於遂國。商滅夏時,又移封於陳地(今河南宛丘)。西周初,虞思的後裔遏父,又稱瘀父、閼父,他繼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藝,做陶的本領首屈一指,因此獲得周人垂青,擔任了周族陶正之官。文王還特意將長女太姬許配給遏父之子媯滿。鑒於遏父經營有方,武王滅商後,分封黃帝、唐堯、虞舜之後,以備三恪。媯滿是帝舜三十二代孫,自然被視為舜裔的嫡脈,受封於陳地(大致為現在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亳縣北,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陽),奉帝舜之祀,建立起又一個陳國,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陳國,轄地規模也比前者有了明顯的擴大,從此奉為正朔,延續了虞舜的一脈香火。
媯滿死後,周王室封賜諡號曰胡公,故媯滿又被稱為為胡公滿、陳胡公滿。公是爵位,胡為諡號。《逸周書·諡法解》稱:“保民耆艾曰胡,彌民壽考曰胡。”看來胡字包含有長壽的意思。《左傳·昭公八年》稱:“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所謂不淫是指他們當時沒有追隨商紂作亂,因而可以建德,故賜之以姓。胡公滿的後裔又有以祖輩諡號為氏者,從而發展成為胡氏的一支。今天的胡姓屬多源之姓,此其一端。媯滿一代,在中國姓氏史上功不可沒,率先奠定了陳、胡二姓的發展根基,延伸發展出,袁、田、孫、王等姓。
媯滿十一世孫名諸,字伯爰。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袁氏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仲牛甫生聖伯順,聖伯順生伯他父,伯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仲爾金父,仲爾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字伯愛,孫宣仲濤塗,賜邑陽夏,以王父字為氏。奠定了袁氏獨立繁衍、發展、壯大的基礎,為袁氏在中華歷史舞台上的表演拉開序幕。後世汝南袁氏家族,陳郡袁氏家族,袁紹,袁術,袁崇煥,袁世凱等賢達世家。
袁濤塗介紹:
袁濤塗(?-前625年),春秋時期陳國大夫,為袁姓得姓始祖。按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袁濤塗是陳國開國君陳胡公滿的13世孫。前656年,召陵之會之後,袁濤塗怕齊國路過自己的國家,向鄭國大夫申侯商量建議齊桓公沿東海回國。申侯同意了。但在轅濤塗向齊桓公說了之後,申侯卻對齊桓公說這樣會使齊國遇到夷人的襲擊。齊桓公將轅濤塗扣押,並賜給申侯虎牢。第二年,首止之盟,鄭文公逃會。齊桓公要討伐鄭國。袁濤塗建議申侯修築虎牢,然後向鄭文公說申侯有不臣之心。鄭文公猜忌申侯。前653年,齊國圍鄭,鄭文公將叛齊的責任推給申侯,殺申侯討好齊桓公。袁濤塗大事記:
《袁良碑文》說:“滿為陳侯,至玄孫濤塗以字立姓曰袁。”這裡只證明從滿開始到濤塗的父親都是陳侯,但沒講,濤塗的父親是誰?是那位陳侯呢?這得從袁濤塗生長,生活年代進行考證。公元前656年是袁濤塗首現在《史記·陳杞世家》中的。在陳國,袁濤塗是主管軍事的大夫。當時的歲數在45歲左右。其出生接近年約為公元前701年。從濤塗生至現史冊,在這五十年中陳國發生了那些重大事情呢?大事一,陳國動亂,七、八年間連換了三位國君。
《史記·陳杞世家》曰:“陳桓公三十八年(前707年)正月,桓公鮑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
《史記·陳杞世家》曰:“陳厲公取蔡女,蔡女與蔡人亂,厲公如蔡淫。七年,厲公所殺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誘厲公以好女,與蔡人共殺厲公而立躍,是為利公。”
《史記·陳杞世家》曰:“利公者,桓公之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莊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
從這三段《史記》摘錄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個問題,公元前707年陳桓公卒後,陳國一直處於動亂狀態。陳厲公佗殺死太子免立為國君後,只七年時間(前700年),就被太子免的三個弟弟加上蔡人給殺了。而後立躍為利公,利公只幹了五個月就卒了。後立老二林為莊公,莊公也只幹了七年(前693年),莊公卒。再後立老三杵臼為宣公。從陳厲公被殺(前700年)到陳宣公立,七、八年間換了三位國君,而且是兄弟三個按順序換班式接任的。這一特點很重要!這個時間段正好是轅濤塗出生,成長的幼年時間。
大事二,陳宣公殺死太子御冠,陳完奔齊國。
“二十一年(前672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御冠。御冠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這段《史記·陳杞世家》語,表明陳宣公,為討好小老婆,欲立小兒子款為太子。才殺原立太子御冠,這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也可能陳宣公認為,太子已經威脅到他的執政位置,才殺死他,這是問題的實質。宣公這樣做還起到了對陳濤塗、陳完這兩位準國君(濤塗、完兩人的父親都當過陳侯)的警告作用,使其不要亂動。
大事三,袁濤塗被捉後改氏。
陳宣公三十七年,春天發生了一件國際糾分之大事。齊桓公姜小白會集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聯軍攻蔡,蔡敗。又南伐楚,和平解決後,聯軍返回準備過陳地時,“陳國大夫轅濤塗惡其過陳,詐令出東道。東道惡,桓公怒,執陳轅濤塗。”《史記·陳杞世家》
“秋,伐陳討不忠也”《左傳·禧公四年》,這次伐陳是因為陳濤塗及陳國不臣服齊國,不從齊盟。
“冬,叔孫戴伯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陳成歸轅濤塗。”《左傳·禧公四年》
這三件大事,對研考轅濤塗之父親是誰來說,是一個政治大背景,大前提。大事一是說明轅濤濤約於公元前701年出生後,陳國之內動亂。七、八年時間兄弟三人換班式的接替國君位。大事二是說陳宣公為保國君位,殺死太子御冠。及沒對陳濤塗、陳完兩位準國君動手的原因。大事三則是有關轅濤塗的身份之蛛絲馬跡的露出。再加上一條,良公碑文中及各姓氏書中都沒有轅濤塗父親的名字。這四條,就研考轅濤塗的父親是誰來說,是一個互為整體,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歷史事件。
2、在這三件大事中各自的表現
在第三件大事中,涉及到三方:一是,以齊桓公為代表的聯軍方;二是,以陳國宣公為代表的執政方;三是,以濤塗為代表的準國君或個人方。在濤塗被捉這個事件中,三方各自的目的、想法、表現如何呢?
(1)、齊人是怎樣做的。齊人把濤塗捉去的目的就是要濤塗從齊盟,也要陳國從齊盟。濤塗在被捉期間始終不從齊國之盟。齊國秋、冬兩次,舉眾國之兵伐陳國的不忠就是證明。在當時,齊國是大國之一,又組成了聯軍,勢力該是夠大的。齊人想要陳國從其盟,他們不去和陳國的國君陳宣公去談,反而看重一個大夫-陳濤塗。非讓濤塗表態不可,這是為什麼?說明在齊人眼裡,陳濤塗已是一個準國君了。
(2)、陳宣公身為陳國之君,齊人想借道陳地時,宣公先是不知情,等他知道後,齊人已將濤塗捉去了。這時陳宣公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呢?
1〉、陳宣公並不急於解決。宣公想,齊人想借道陳地,這么大的事,你濤塗也不和我講一聲,就自作主張。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被捉是自作自受。在行動上,宣公更是沒有採取任何營救辦法。濤塗春天被捉,到秋天齊聯軍伐陳,再到冬天齊聯軍二次伐陳,十來個月的時間,陳宣公完全可以利用齊聯軍秋季伐陳時,許穆公卒於師中這個機會,從齊盟,改善兩國關係,救回濤塗。但宣公沒有去救。陳宣公也沒有按照常人的想法:“濤塗是為國家利益,開罪於齊國而受罪,應儘快解救陳國功臣”的想法去做。
2〉、陳宣公想借刀。陳宣公,一個60多歲的國君,他自然知道,有個準國君濤塗的存在,對他本人的國君之位有多大的妨礙。一想到自己百年後,要把國君位傳給兄長之子濤塗,而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總是心不甘。反正漏子是你濤塗捅出來的,由你自己去解決好了。陳宣公按兵不動,任由濤塗繼續跟齊人作對,以假齊人之手。其實齊人並不想擔一個殺他國準國君的罪名。
3、濤塗以陳國的準國君自居
陳濤塗身為撐管軍隊的陳國大夫。在得知齊國聯軍打算路過陳地時,陳濤塗沒及時向陳宣公報告、聽取、執行國君的命令,而是私下和鄭國商議,讓齊聯軍走“東道”。被申候出賣後,濤塗被齊人捉去。問題是:濤塗是陳國大夫,知道君臣之道。那他為什麼敢小視國君,自行其是呢?關在齊國時,他始終不代表陳國從齊盟。齊國沒辦法為示國威,連兩次舉聯軍伐陳,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一切說明,在陳濤塗內心,早已把自己當成陳國的準國君了。
從三方各自的表現看,他們為各自的目的,可能有某些約定。陳濤塗被捉,從春到冬十來個月時間,陳宣公也就是陳濤塗的三叔始終不施救助,有借刀之意。陳濤塗又始終不從齊盟。齊桓公沒辦法,為示國威,連兩次舉聯軍伐陳,秋伐陳,因故未果。冬,齊聯軍伐陳,大軍壓境。在國將不保的形勢下,濤塗擔心宣公聯齊殺己;宣公同樣擔心濤塗盟齊殺己換位,自己的兒孫們都當不成國君了。從內心深處都想退讓一步。齊國並不想滅陳國,只是想讓陳濤塗、陳國從其盟。在這種形勢下,宣公、濤塗雙方私下達成協定:濤塗放棄國君繼承權;宣公確保濤塗後人世襲陳國大夫職,雙方共從齊盟。齊國則讓宣公繼續當陳國君,賜封濤塗陽夏邑,而後罷兵。陳濤塗為了自己,也為了後代子孫,在得到陽夏封地後按周制立氏,為了紀念陳氏之根本,便以父親陳利公躍,字轅的字為氏,曰轅濤塗。徹底打消了宣公的疑慮,宣公及宣公的後世也確實履行了承諾,袁選、袁橋、袁克、袁頗等,始終是陳國撐管軍事的大夫。袁陳兩家的關係相處的也不錯。楚第一次滅陳(前534年),將陳哀公殺死,轅濤塗的五世孫袁克冒著生命危險,“殺馬毀玉以葬”哀公就是證明。《左傳·魯昭公八年》。
4、濤塗的父親可能是陳躍
陳濤塗有沒有可能是陳國的準國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把陳濤塗的父親理解為陳利公躍,字轅,一切問題都順應而解。利公躍不是桓公的長子,故他的歲數不會太大,當在22-25歲間,厲公被殺(前700年),陳躍立是為利公時,正是陳濤塗出生後一年的時間,此時的濤塗即是太子。五個月利公卒,濤塗失去了靠山,成了孤寡太子。二弟林在20-23歲左右立,也只幹了七年而卒。三弟杵臼在25一27歲左右立,為宣公。誰知宣公運氣不錯,一乾就是四十五年。在古時國君卒了,他兒子還小,弟弟可以當國君。弟卒後得還位於兄長之子,否則為大逆不道。這在陳國是有定例的,《史記·陳杞世家》曰:“陳公卒,子申公犀候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只有這樣,國家或家族才相安無事。濤塗長大入朝後,三叔正處壯年不可能讓權,他也沒辦法,只有等待。濤塗想,反正當陳國之君是早晚的事。這正是濤塗敢小視宣公,能自作主張的內在原因,也是齊國看中濤塗,大事讓濤塗表態的原因所在。
這是一個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發現的歷史真跡!是一種果敢的論斷。袁氏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需要這種科學的果敢精神。袁濤塗的父親為陳利公躍,字轅,為什麼史書中沒有記錄呢?這就得問陳宣公了。濤塗被捉事件後,陳宣公又幹了八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完全有條件,也能夠將陳國世系中有關濤塗的部分改寫。袁濤塗上溯世系的歷史本來面目已顯現。其實質就是陳國的主體世系。這和良公碑文“滿為陳侯,至玄孫濤塗以字立姓曰“袁”是一致的。
“袁氏”立姓
自始祖袁濤塗得袁氏,二千餘年,後代名人輩出。在東漢時期形成世家大族,橫快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數百年。西漢大儒袁固生,東漢權臣袁良,袁安,東漢末年一代霸主袁紹,袁術。汝南袁氏,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代三公”。 袁紹,是袁逢之庶長子,袁逢將袁紹過繼給其兄袁成。袁紹在少帝朝官拜司隸校尉,至獻帝時任大將軍。 袁逢的嫡子袁術則官至後將軍。 袁紹、袁術均是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群雄。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退出歷史舞台。袁術因自立為帝,遭受各群雄攻伐而死,其子袁耀投奔東吳勢力。
三國兩晉時期,袁氏隨司馬皇族南下避難,發展為江南四大喬姓,繁衍,發展,壯大於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