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28年7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遼中縣一個農民家庭
1945~1949年 在瀋陽第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學習。
1949~1952年 在東北工業部任技術員、秘書。
1953~1957年 在中央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設計司任副科長、科長、處負責人、工程師。
1958~1965年 任太原鋼鐵公司初軋廠值班主任、車間主任、設備助理、廠長。
1965~1968年 任太原鋼鐵公司機動處處長。
1969~1982年 任太原鋼鐵公司生產組副組長、副總工程師、生產副經理、第一副經理兼生產指揮部總指揮、高級工程師。
1983~1985年 任山西鋁基地建設指揮部總指揮。
1986~1987年 任山西鋁基地建設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兼山西鋁廠廠長、華北工程承包公司經理。
1988~1991年 任山西鋁業聯合開發總公司董事長。
1992~1994年 任山西省老區開發建設公司常務董事長。
1994年 離休。
1996~1997年 任山西省有色金屬公司顧問。
生平簡介
早期經歷
袁恆哲,1928年7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遼中縣一個農民家庭。從小聰穎好學,1945年在遼寧通化第二國民高等學校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瀋陽第一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機械系。1949年7月畢業後分配到東北工業部設計處工作。195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他調到中央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設計司工作,組織標準設計和設計規範的制定,由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升任為副科長、科長、處負責人,1956年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基層鍛鍊
1958年1月,袁恆哲主動要求到基層鍛鍊,來到剛剛開始擴建的太原鋼鐵公司(簡稱太鋼)初軋廠工作,歷任值班主任、車間主任、設備助理、廠長。在任廠長期間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組織指揮生產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大搞技術革新,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提高質量和效益,使初軋廠連續幾年被評為先進,並多次榮獲山西省先進單位稱號。1965年5月,袁恆哲任太鋼機動處處長。1968年11月,任太鋼生產組副組長、副總工程師。組織實施了初軋廠改造、五軋廠增產不鏽鋼板和艦艇板、軍用軸承鋼配套及“兩板一片”等重大科研項目的攻關和套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與制訂“六五”計畫
1975年4月,袁恆哲被提升為太鋼生產副經理、第一副經理兼生產指揮部總指揮,在計畫、生產組織、產品銷售、技術質量、設備、財務和物資、勞資人事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使公司各生產業務部門,形成了一個既有綜合管理,又有專業歸口的縱橫交錯的矩陣管理結構,有機協調運轉,綜合發展。1981年9月,他參與主持制定了太鋼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畫(簡稱“六五”,以下類同),為其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指揮山西鋁廠一期工程
1983年5月,袁恆哲擔任山西鋁基地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在他的組織指揮下,同年7月1日,山西鋁廠一期工程破土動工。經過4年艱苦建設,1987年7月1日勝利建成,並實現了一次試車成功。1986年10月,又組織指揮山西鋁廠二期工程順利開工建設,為山西鋁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退居二線後
1988年7月,袁恆哲退居二線後,山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他為山西鋁業聯合開發總公司董事長,為長治電解鋁廠和晉西北鋁基地的前期準備做了大量的科技論證等工作。
1992年,他擔任山西省老區開發建設公司常務董事長,山西省有色金屬公司顧問等職,為改變山西老區貧困落後面貌做出了新的貢獻。
技術成就
1983年5月,袁恆哲擔任山西鋁基地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在他的組織指揮下,同年7月1日,山西鋁廠一期工程破土動工。經過4年艱苦建設,1987年7月1日勝利建成,並實現了一次試車成功。1986年10月,又組織指揮山西鋁廠二期工程順利開工建設,為山西鋁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8年7月,袁恆哲退居二線後,山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他為山西鋁業聯合開發總公司董事長,為長治電解鋁廠和晉西北鋁基地的前期準備做了大量的科技論證等工作。
1992年,他擔任山西省老區開發建設公司常務董事長,山西省有色金屬公司顧問等職,為改變山西老區貧困落後面貌做出了新的貢獻。
袁恆哲曾兼任山西鋁廠廠長、華北工程承包公司經理,他是山西省金屬學會第二、第三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積極組織研究推廣冶金新工藝
太鋼是我國以生產特殊鋼為主的大型現代化聯合企業。其前身是西北煉鋼廠,成立於1934年1月,在日本侵略者占領期間,破壞嚴重。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該廠時,大部分設備破爛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太鋼的發展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進行技術改造和改擴建。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共有155項改擴建工程陸續投產運行,太鋼已由一個小型普通鋼廠發展成為一座中型特殊鋼聯合企業。1968年11月,袁恆哲從太鋼的基層單位提升到公司任副總工程師兼生產組副組長。他頂著逆境,以一位冶金戰士不畏艱難險阻,決心為改變我國鋼鐵生產面貌的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組織工程技術人員,積極研究推廣冶金新工藝,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1974年,在冶金部不鏽鋼專業會上鋼鐵研究院(簡稱鋼研院)的技術人員提出了採用國外先進爐外精煉技術——氬氧精煉不鏽鋼的建議,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這一建議無法實施。為了儘快提高太鋼的特殊鋼生產水平,尤其是不鏽鋼質量,他和鋼研院、廠有關專家共同研究,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太鋼已有的萬立方米制氧機的優勢,確定了試製方案,組織建設了6噸AOD爐半工業設備,經過反覆試驗和反覆修改,終於在1978年研製成功,同年9月,由冶金部組織專家進行鑑定,一致認為:氬氧精煉技術是對我國冶煉不鏽鋼技術的一大突破,與電爐生產相比具有產量高、質量好、鉻的回收率高和成本、投資、勞動強度低的優點,填補了我國冶金工業的一項空白。1980年袁恆哲組織投產,僅此項技術的推廣,當時兩年內為太鋼盈利60多萬元。
20世紀70年代後期,蔭罩鋼帶是製造彩色顯像管而使用的重要金屬材料,其質量尺寸精度及機械性能要求非常嚴格,過去全靠進口。國家計委,冶金部決定在太鋼組織生產,並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袁恆哲接到任務後,首先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技術方案,然後經國家批准,以他為團長,由10名專家組成考察團,1980 年11月,赴聯邦德國、瑞典、芬蘭3個國家的30多個工廠實地考查,了解1150毫米羅恩式二十輥冷軋機的精密度及生產彩電蔭罩鋼帶工藝生產線的技術設備情況和達到的實際質量水平。為提高板面質量,與德國松德威克公司簽定了改造1150羅恩式二十輥軋機契約,將機械壓下改為液壓壓下,機械壓下增加軋機軸向調正和板型測示儀,同時還引進了一條剪下檢查線。在此基礎上,他親自組織攻關,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制定生產蔭罩鋼帶科研方案,在他離開太鋼後,經實施試生產,質量合格,為我國彩電事業的發展創出了一條新路。
主持研製開發新設備
20世紀70年代初,國防建設、民用建築等各行各業急需特殊鋼材,而國內卻不能生產,需大量進口。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國家重點扶植太鋼大力開展特殊鋼的研製工作,袁恆哲立即組織攻關隊伍,為試製新產品全力以赴。爐卷軋機是專門為第六、第七軋鋼廠生產不鏽鋼、矽鋼、深沖板而用的卷板坯料的設備,投產以來,一直不能正常運行,嚴重影響後步工序的生產。1972年冶金部組織攻關,從工藝裝備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始終因原設計單調慢,不能自動控制,影響卷板的精度。一度有不少人懷疑其技術性能,認為它很難生產出高精度的卷板。1974年,袁恆哲對該軋機的性能進行深入的研究,翻閱大量的技術資料,走訪了鋼研院和冶金部自動化研究所(簡稱自化所)的技術人員,借鑑國外的經驗和有關廠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究,提出了爐卷軋機上裝置液壓微調自動控制科研方案。他和專家、工人一起在鋼研院與自化所的幫助下,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和修改,直到1980年正式投入運行。7個月後,軋鋼11萬噸,產品全部合格。使鋼卷縱向板差由過去0.6毫米降低到0.3毫米,最好可達到0.1毫米,綜合合格率提高1.86%。首次在我國大型熱板帶軋機上實現了液壓壓下厚度的自動控制,為我國舊熱軋機的改造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袁恆哲積極主張開發新產品。1970年,就著手籌備在太鋼開發軸承鋼生產。起初,採用國內普遍使用的車底式爐進行軸承鋼退火,但由於技術落後,裝備簡陋,脫碳得不到保證,生產出的軸承鋼內部組織均勻度遠遠落後於國外同類產品,在市場上難以打開銷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袁恆哲親自請教冶金部軸承鋼專家,組織技術人員到鋼研院一起研究改進方案。1974年,在冶金部軸承鋼專業會上提出了研製輥底式可控氣氛退火爐的建議,得到了與會專家的支持和肯定。會後,他親自主持確定了設計製造方案。製作安裝時,他親臨現場給予指導,嚴把質量關。1987年7月投入試生產後,他又親自到洛陽軸承廠訪問用戶,終於取得成功。試生產1年多後,運行可靠,性能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80 年10月通過冶金部鑑定認為:爐型合理,結構嚴密,調節靈活,運轉平穩,保證了軸承鋼脫炭輕微,球化組織相當於當時日本產品,該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袁恆哲建議採用離心澆注軋輥和耐熱混凝土在大高爐爐缸上套用,均取得明顯的效果。
指揮建設山西鋁廠一期工程
山西鋁廠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基地(簡稱基地),是我國繼山東、貴州、鄭州鋁廠建成之後又開發建設的第四座現代化鋁聯合企業,是國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工程設計能力為年產120萬噸氧化鋁,其中一期年產氧化鋁20萬噸,籌建於1972年。
1983年5月,袁恆哲根據組織安排辭別省城來到了黃河畔一片荒涼的河津“放馬灘”。這裡雜草叢生,風沙瀰漫,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他任基地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後,迅速制定戰略部署,調兵遣將,兩個月後,一期工程破土動工,結束了這個項目10年徘徊的局面。在4年建設中,他廢寢忘食,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技術專長,大膽決策,科學管理,展示了一位企業家的膽略和氣魄。
堅持不斷深化改革,首次在國家重點工程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和招標投標承包制。一期工程開工後,從全國各地匯集來的9路施工大軍,兩萬多名建設者,手中端著兩個“大鍋飯”,基建敞開花錢,實報實銷;管理混亂,施工進度緩慢。1984年,袁恆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率先在基地推行概算投資包乾。政策對頭,很快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幹局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投資比原來節省14%,建設速度、工程質量都大幅度提高。1984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基地召開重點工程現場會,省長親自授予他“先進指揮部”獎盃。同年,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簡稱有色總公司)也召開了改革現場會,其經驗在全國重點工程推廣。
1985年,袁恆哲衝破重重阻力,進一步推行了工程和設備製造招標投標承包制,改變了過去單純用行政手段分配建設任務的做法,把競爭機制首次引入基地建設,擇優選擇施工隊伍和設備製造廠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僅1986年實行二期工程設備訂貨招標制,就節省投資870多萬元。
堅持實行科學管理,運用網路計畫和系統工程組織大規模建設。一期工程占地面積大,項目多,技術複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袁恆哲運用系統工程原理組織會戰。他親自主持制定了《山西鋁基地建設總體規劃》、《一期工程建設大綱》和《網路計畫圖》。圍繞總目標,根據不同時期的建設特點,分階段制定計畫和組織會戰。4年中分別組織了前期準備、土建高峰、安裝高峰、負荷試車4場大會戰。每次會戰,抓重點,帶全面。根據一期特點,確定氧化鋁的燒成大窯、熱電站、龍門山千米斜井為三大關鍵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以重點帶動其配套項目的建設,從而保證了大規模工程整體進度的順利進行。
堅持實行生產準備與工程建設同步進行,一期建設與二期準備並進的戰略方針。1985年,袁恆哲兼任山西鋁廠廠長,在重點抓一期基建的同時,對生產準備工作也做到周密安排和部署,從機構、人員培訓、物質準備、制度建立、試車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有條不紊地按網路計畫同步進行,從而保證了生產一次試車成功,並連續穩定地正常運行。從1983年9月起,袁恆哲就開始進行二期建設準備,親自組織制定了“山西鋁廠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審查方案”、“二期工程建設大綱”和生產工藝技術方案等。在生產工藝技術上,推行了燒結法與拜爾法相聯結的混聯法,為我國低品位鋁礦石生產氧化鋁找到了一條新路。1986年11月,當一期工程進入設備安裝高峰時,他指揮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使一、二期工程做到了緊密銜接,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二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4年下半年,當一期工程大規模展開和投資包乾的推廣後,建設工地產生了工作量與施工力量;工期要求與設備、材料供應;經濟效益與文明施工等互不適應的新矛盾。設計、施工、生產和設備製造廠家幾乎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互相推諉扯皮,部分項目不同程度地開始拖期。一方面,施工單位由於戰線長,任務重,技術力量不足;另一方面,生產已集結7000餘人,經過技術培訓和調入的技術骨幹無用武之地。為解決這一矛盾,袁恆哲深入調查,組織甲乙丙丁四方開會,算了一筆賬,一期工程總投資按8億多元算,早投產一天,每天可節省利息等開支28萬餘元,拖期1天,相當於浪費28萬元,數字驚人!這對創業者來說心痛呀!
袁恆哲以總指揮的權威果斷決策,在基地範圍內廣泛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四方共建活動。他積極推行甲方組織力量義務參加乙方勞動,甲方抽出技術骨幹,補充乙方技術力量不足,甲方分擔乙方承包的工程或收尾的自營工程,甲方成立收尾工程搶修隊,加入乙方共同搶建遺留項目,經濟賬分開算。設計、設備製造廠家派出專業隊伍到現場施工指導,發現問題,共同研究解決。設計提出:小問題不過夜,大問題3天之內有回音。設備製造廠家發現問題馬上與生產廠家聯繫解決。四方共建活動的開展,把分力變成了合力,合理調配人、財、物,充分發揮生產中的技術優勢,變“坐等交工驗收”的慣例為“積極參戰”。設計單位通過一線服務,積累了實際經驗,發現了設計方面的不足,及時改進,提高了設計水平。乙方增加了技術力量和勞動力,加快了施工進度。甲方的工人通過參加乙方施工,提前熟悉了設備性能和操作規程,四方共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取得了一舉數得之效。四方共建經驗,受到了國家計委、建設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有色總公司的一致好評,並在全國各重點工程廣泛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引進消化氧化鋁生產世界先進技術
在一期工程建設過程中,袁恆哲堅持既引進先進技術,又適合本國國情,不斷提高我國鋁工業的裝備水平的原則。氧化鋁焙燒,我國已建成的三家氧化鋁廠均採用的是傳統的燒成大窯,占地面積大,設備笨重龐大、能耗高、產量低、成本高。為改變這一落後狀況,袁恆哲在一期工程上引進了德國KHD公司的美鋁流態化閃速焙燒爐技術。建成投產後,產量提高了5倍,而能耗比原來下降33%,現代化程度高,占地少、用人少,填補了氧化鋁工業的一項空白。目前,該項技術已分別在鄭州、平果、山東、貴州等鋁廠堆廣使用。
1984年10月,袁恆哲赴聯邦德國有色礦山、冶煉等20多個企業進行考察,親自參與在利泊氧化鋁廠用中國運去的萬噸鋁礦石在管道化溶出進行試驗的工作,他發現原料泵閥磨損嚴重,管道嚴重結疤,因此,對原擬引進其管道化熔出技術提出疑慮。1985 年5月,二期工程決定引進氧化鋁溶出技術及裝置,為弄清國外技術及裝置的先進性、可靠性和符合國情的實際,袁恆哲又親自帶隊,一行9人分赴法國、希臘進行技術考查。通過調查比較,認為法國彼斯涅公司的管道預熱熔出技術比較適合處理一水硬鋁石鋁礦,且具有80年代世界的先進水平。回國後,經與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研究,確定引進法國拜爾法部分高壓溶出技術和裝置。建成投產後,該技術實現了低濃度鹼液溶出和低苛性比溶出液,使拜爾法部分蒸汽由原來每噸氧化鋁消耗7噸降低到2噸,產量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該技術已在國內其他廠家消化吸收並採用,提高了我國氧化鋁冶煉技術。
人物評價
袁恆哲親自主持從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荷蘭、丹麥等國引進了18項改變氧化鋁生產落後狀況的世界先進技術。並且在消化、移植上與國內專家合作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為中國氧化鋁工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重要貢獻。
袁恆哲為了追求事業,一生中放棄了許多優越的條件和待遇,從京城到省城,又從省城到鄉村,在三晉大地的鋼鐵和鋁工業戰線上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為表彰他的模範事跡,黨和人民給了他崇高的榮譽,198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分別給他記一等功;1989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他年事已高,但始終保持一位科技工作者的風範,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經常為太鋼和山西鋁廠的科技發展獻計獻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主要論著
1 袁恆哲.“包”字推進了鋁基地建設.山西日報,1985,第12931號
2 袁恆哲.山西鋁廠燒成車間招標的做法和體會.有色金屬基建管理,1987 (1):54~57
3 袁恆哲.太鋼六十周年回憶錄·堅持特鋼生產發展方向.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