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曾任濟南軍區空軍裝備部副部長,北京軍區空軍裝備部黨委書記、部長;2011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副部長,同年12月任部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5年10月不再擔任空軍黨委常委、空軍裝備部部長。
相關報導
"放飛強軍夢"訪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部長袁強
起步於普通機務維修兵
童年時,袁強赤腳走在田埂上,每每聽到飛機的轟鳴聲,他總會駐足抬頭觀望,直到看不見了,才意猶未盡地收回視線。
每每有電影隊到大隊里來放映,他總是喜歡戰爭題材的片子,特別崇拜那些高大、威武、英勇的軍人形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兵熱”風靡全國,剛剛高中畢業的袁強,懷揣著對英雄的嚮往報名參軍。
1973年年底,袁強來到濟南軍區空軍某部當上了一名機務維修兵。他說,機務維修兵的職責就是給飛行員升空作戰做保障,做好修理、維護飛機的工作。
機務兵沒有海軍的瀟灑帥氣,也沒有陸軍的剛勁威猛;同是空軍,卻沒有飛行員天之驕子的身份,沒有飛彈兵的神秘光環,也沒有雷達兵的孤獨寂寞,是普通到了幾乎被人遺忘的那一群人。飛行時,機務維修兵要提前兩三個小時坐著牽引車進場,把所有東西都準備好。
袁強每天早上四五點鐘進場對飛機做飛行前準備,等飛行結束以後還要做飛行後檢查。如果輪到最後一個架次下來,到凌晨一點下班都有可能。從來就沒有一個正常的休息日,休息的時候也要戰備值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戰爭什麼時候會來臨,軍人就得時刻準備著。
雖然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裡,袁強都要和艱苦的工作環境抗爭,可他卻從未動過偷懶的念頭。
袁強說,飛機的各個系統良好,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飛機不同於汽車,汽車有故障,可以地面拋錨,飛機在空中不能拋錨,所以一定要萬無一失。機務工作一手托著國家的巨額財產,一手托著戰友的寶貴生命。當看到自己維護的飛機在藍天上飛翔,就會感到十分的自豪和光榮。
從喜歡機械,到熱愛裝備,再到保障戰備訓練和戰友的生命安全,袁強漸漸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兩年後,他順利提乾,被組織推薦到航校學習。通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圓滿完成了從機械員到機械師、從戰士到幹部的轉變。 1983年4月,袁強已經成為所在部隊最年輕的機務大隊長。
袁強說,一開始他接觸的是一代機,也就是殲-5和殲-6。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袁強經歷了空軍改裝殲-7、殲-8等第二代武器裝備的過程,可他的身份更多的是保障者和執行者。因此當時的袁強怎么也不會想到,未來主持空軍某部,改裝第三代武器裝備的重任,會落在他的肩上。
袁強告訴我們,一代殲-5、殲-6的原型機分別是前蘇聯的米格-17和米格-19,而二代機殲-7原型機是米格-21,殲-8則是在摸透米格-21的基礎上自行研製的,這兩代機型差異不大,改裝的難度相對較小,而蘇-27、蘇-30、殲-10、殲-11等三代機的改裝幾乎顛覆了飛行和維修保障人員以往的經驗。
組織改裝殲-10戰機
2013年,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在第十一屆莫斯科國際航展上做了精彩表演,表演機就是中國新一代主力戰機之一,由我國自行研製,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殲-10戰機。
這個飛行表演隊由袁強一手打造。
殲-10戰機形成戰鬥力,標誌著我國空軍裝備進入一個新層次。 2009年,時任北京軍區空軍裝備部部長的袁強受領任務,組織北空殲-10戰機改裝。
袁強說,在很多的內容和要求上,和過去二代機比起來,那有更高一層的內容、技術的含量,甚至於它的一些構造也好,工作原理也好,包括一些系統的組成,都不是原來傳統二代機的概念。
對於改裝新型三代戰機,袁強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怎樣組織訓練和保障。
袁強說,改裝初期只有8架飛機,參加改裝的飛行員幾十個,正如有汽車才能訓練駕駛員, 20個駕駛員弄10台車,兩人一台車還可以,要弄5台車20個司機,那就弄不過來了,飛機也是這個道理。
而難題還不止如此,頻發的機械故障更是讓袁強傷透了腦筋。
袁強說,早期故障比較多,經常一飛行回來,一檢查有故障,還有時候飛著飛著,一架、兩架甚至三架出毛病,三架一出毛病,就剩五架了,兩架不好就剩六架了,這對於改裝訓練影響就很大了。一向從容自信的袁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袁強說,那段時間,經常晚上通宵加班,就是為了確保飛機完好、良好,第二天能夠拉得出、上得去。
殲-10改裝的任務周期是一年,這一年裡,袁強和他的團隊吃盡了苦頭。好在和研製單位共同努力,困難被一點點克服。然而,袁強還沒來得及高興,又一個難題出現了。
袁強說,原來那個部隊的老機場跑道基本修完了,部隊要歸建。那個時候的飛機由原來的8架逐步增加到12架,後來又增加到18架。
歸建,是指飛機改裝訓練完成後,在規定時間內,從訓練場返回部隊,雖然這是改裝過程的收尾環節,可恰恰就是這個環節,袁強再次遇到了難題。
袁強說,這18架飛機相當於18台汽車,每一台都要確保良好,汽車容易做到,飛機有難度,很多飛機缺器材,個別的還缺發動機,所以要把它保障好了,保障全了,也就是百分之百地能夠升空,而且不能有故障。
飛機飛行一段時間,發動機就要返廠保養,而當時保養的時間恰好和歸建衝突。袁強說,經過上級的支持,經過調配,把發動機及時裝配上,同時還把飛機過去暴露的一些故障,全部排除掉。
2009年10月5日是歸建的日子。
經過無數次的考驗,經過漫長的等待,這一天,袁強懸了整整一年的心終於落了地。
18架飛機啟動都是一次成功。袁強作為帶隊改裝的組織者,看到這個,可以說內心的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袁強說,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隊徽,現在你看這是六架飛機,最早原來的方案是五架,現在變成了六架,六架也是實際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表演裡面有這個隊形,後面襯托的是一個地球,預示著我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要走向世界。
以自己是南通人而自豪
雖然離開家鄉已有40年,但袁強一直牽掛著家鄉的親人、惦記著家鄉的發展。
採訪中,袁強深情地回憶起家鄉的點點滴滴。他說,家鄉的水系非常發達,泯溝連橫河,橫河接大河,大河通江海,為近代實業家張謇所設計。他孩提時代經常與一起玩耍的夥伴下河撈魚摸蝦。
故鄉有關心幫助他的同學,有對他和藹可親的老師……那些儘管是那樣的遙遠,從將軍那微笑的眼神里不難看出,他對家鄉是那樣的思念和眷戀。
2012年8月,袁強回到家鄉,考察了南通江海電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通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蛟龍重工集團3家企業,並參加“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座談會,為家鄉的發展出力。
袁強說,他一直以自己是南通人而自豪,央視七套《軍旅人生》欄目記者採訪他,他第一句話就說:“我叫袁強,江蘇南通人。”
家鄉的水土,家鄉的人文,造就了袁強豪爽、耿直、謙和、睿智的秉性。
空軍裝備部辦公室研究室主任白文科說,袁強部長是從戰士成長到將軍的,他一見戰士就特別高興,有時候到了部隊一見戰士唱歌,就親自上陣,指揮戰士唱歌。
空軍裝備部辦公室副主任閆振遠說,部長平時乾工作標準高、要求嚴,看起來風風火火,說起話來嗓門非常大,給人感覺是非常嚴厲的一位首長,但實際上部長私底下還是非常細膩的、也是非常有愛心的一位首長。
空軍航空博物館館長周宏亮說,他熟悉機務工作,熟悉當兵的日常生活,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在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放下了當部長、當將軍的這個身份,回歸到當年當戰士這個狀態,和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記者來到袁強的辦公室採訪他,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架我國自行研製的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某新型戰機模型,它向我們展示了這位將軍的凌雲壯志。
袁強說,他始終把空軍現代化建設發展作為神聖使命,把捍衛祖國的藍天安全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