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良[10]

袁克良[10]

袁克良,漢族,今年已經85歲了,是一位植樹人。他說:“當年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荒山變成花果山,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 袁克良告訴記者,1974年他在太原市第二輕工業局五金公司工作,被任命為單位綠化小分隊隊長,前往慕雲山三道梁、兩道溝近千畝的荒山進行綠化。

基本信息

生平事跡

“沒完成任務,我沒臉下山”

那時的慕雲山,雜草叢生,荒蕪死寂,整座山不見水源,晚上還有狼群出沒,同來的隊員們在隨後幾個月紛紛藉故下山,只有袁克良一人留了下來,而且一直乾到了退休。“沒有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我沒臉下山。”袁克良說,“我不圖什麼,但決不能辜負黨對我的信任。”

當時,為了解決住的問題,袁克良在半山腰上挖了一孔窯洞,白天上山挖坑種樹,晚上在油燈下準備第二天的乾糧;睡覺時為防狼群襲擾,他就把鐮刀放在枕邊和衣而眠;沒有水喝,就用瓮缸接雨水。時間一長,積的雨水長了小蟲子,過濾一下再喝;沒有路,袁克良搬石填土,硬生生鑿出了一條羊腸小道。缺水是慕雲山植樹造林的最大障礙,“沒電可以點油燈來照明,但沒水,樹就種不活”。為了給樹澆水,袁克良下山背水,來回一趟得走十多公里山路。

退休後,袁克良沒有下山,而是留在山上,自己掏錢買樹苗繼續植樹。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便出錢出力在山前山後建起6個蓄水池,收集雨水澆樹,還為他出資修了一條通往山裡的路,打了7孔窯洞,安裝了一個鐵皮房。“沒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慕雲山也不會這么綠。”袁克良對記者說,言語中充滿了對家人深深的歉意,歉意中又飽含著驕傲。

其他信息

“人活心,樹活根”

不到10平方米,靠南有一個小窗戶,窗戶下邊是土炕,土炕前擺了一個十幾英寸的電視機,這就是袁克良35年來住的窯洞。記者看到,窯洞外的院子裡有幾口水窖,用來收集雨水,過濾後用來做飯。袁克良說,“人活心,樹活根”。每栽下一棵樹、每撒下一粒種,他都精心照顧。有一次,袁克良辛辛苦苦培育的100畝家槐和洋槐樹苗被羊群啃了個精光,整齊的育苗基地一片狼藉,期待的喜悅轉瞬化為烏有,一向堅強的他病倒了。然而,從病榻上剛爬起來,他又開始起早貪黑,采籽、育苗、種樹……在採訪中,袁克良不時向記者念著他的植樹經,“要植樹先育苗”,“治山就得治水”,“一年種樹十年有”,“春種發芽,秋種先鋪根”等。

袁兵元是袁克良的三兒子,現在他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在父親影響下,袁兵元從小就熱衷於綠化事業,為了支持父親,幾十年來,他共為慕雲山的綠化事業投入了300萬元,還常年跟著父親奮鬥在慕雲山。袁兵元的公司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員工每年都會多次義務上慕雲山植樹護林。

在袁克良造林不止、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影響下,社會各界紛紛加入了綠化慕雲山的隊伍。3月23日,記者在採訪袁克良時,遇到了中北大學國防生29區隊的學生,他們從蓄水池中用塑膠桶盛滿水,然後徒步提到山上,給樹澆水。中北大學的學生張磊告訴記者,在袁克良老人愚公精神的鼓舞下,中北大學每年都會有幾批志願者來慕雲山植樹,幫助照顧老人的生活。袁克良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正是種樹的季節,每天都有志願者和他聯繫,要求來慕雲山義務植樹的人把日程都排滿了。

在進山的路上,記者見到了社會各界義務植樹的林子,這些林子旁邊都立了碑,“黃河林”、“太原實驗國小林”、“三十七中林”等數不勝數。

“有生之年,再種兩萬株樹”

經過35年綠化,昔日荒蕪的慕雲山,如今已是滿山花果。據統計,慕雲山現在已有樹木50多種、近15萬株,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袁克良種植的松樹、楊槐、榆樹等樹木大多已成林,不僅為太原市西山地區築起一道綠色屏障,也為三晉退耕還林樹立了樣板,使慕雲山成為山西省保存最為完好的生態園林。慕雲山還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共青團太原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而創造出這一奇蹟的袁克良,被評為“太原市特級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慕雲山上,已是84歲高齡的袁克良,依然一刻不閒,剪枝條、補種、滅蟲害……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望著漫山遍野盛開的野花和正在發芽的樹木,已是滿頭銀髮的袁克良告訴記者:“我和慕雲山分不開了。有生之年,我還要再種兩萬株梨樹、柿樹、黑棗樹,綠化目標是4000畝,把慕雲山變成一座集種植、養殖、加工和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園區。”

“活著種樹,死後看山。”在採訪結束時,袁克良告訴記者,他還有一個心愿,經過這么多年的綠化,慕雲山已經成了太原市西山地區的一片綠肺,這裡空氣四季清新,有益於老年人養老。他想在有生之年在這裡建一所養老院,養老院的名字就叫幸福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