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凡

1993年以來參加國內外多次地震考察,開展震害預測,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社會防災規劃等研究工作。 勇為先鋒袁一凡同志,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一個樂觀、開朗、詼諧、精幹的老者,汶川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技術負責人。 13日凌晨5點,在初步選擇好大家的安身之地後,袁一凡同志作為地震災害評估工作技術總負責人,立即調兵遣將,迅速組織地震災害調查工作。

書法大家

袁一凡,男,(1931--2005)浙江省桐廬縣人。身前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浙江畫院特聘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副社長,浙江作家協會會員、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浙江省花鳥畫家協會顧問、浙江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等。 在書畫創作方面,有幾十幅書畫作品參加國內外展覽,被收入書畫專輯,碑林和由各種藝術館 收藏。國畫《荷花》、書法《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參加1989年在西德舉辦 的中國藝術展覽,均被西德購藏。1993年任浙江書法代表團團長赴新加坡訪問,書法作品 《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參加新加坡浙江書法展。在沙孟海之後,與郭仲選等書法大家一同支撐起浙派書法的大旗,成為現代中國書法界的扛鼎人物之一。

物理學家

簡介

袁一凡,男,1943年生,湖南寧鄉人。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任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工程專業委員會理事。

主要研究成果

1970年在國內首先開展以爆破模擬地震破壞實驗的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
1978年以後參加波動數值模擬計算分析研究,負責人廖振鵬院士,此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4年在波動數值模擬技術基礎上進行高頻地震動模擬的研究,為國內和日本、美國同行介紹引用。2002年後開展震源破裂動力學數值模擬研究。
1987年以後開展複雜場地對地震動影響的研究。所發表的研究成果為法國、捷克同行引用,美國、伊朗研究生來函討論交流。
1993年以來參加國內外多次地震考察,開展震害預測,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社會防災規劃等研究工作。主編國家標準“地震災害直接損失評估”,執筆編寫出版“地震災害損失評估”一書。
主持海口市防震減災規劃基礎項目等項目。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地震動空間輸入研究”,以及其他地震學聯合基金研究課題。
以低烈度異常區,強地震動模擬預測,複雜場地影響,人工填土場地地震反應為題,負責開展與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研究。
在國內外期刊和學術會議發表第一作者文章16篇。198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指導碩士3人,博士3人,畢業4人,其中一名碩士獲優秀論文獎。

老當益壯 勇為先鋒

袁一凡同志,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一個樂觀、開朗、詼諧、精幹的老者,汶川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技術負責人。袁一凡同志是地震現場的老“常委”了,在雲南麗江、內蒙古包頭、甘肅景泰、新疆巴楚-伽師、雲南大姚、內蒙古巴林左旗、黑龍江林甸等地震現場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這次地震發生時,袁一凡同志正從哈爾濱出差在北京出席《防震減災百科全書》會議,得知汶川地震的訊息後立即給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打電話請戰,並迅速從十三陵地震台趕到首都機場,後轉南苑機場趕赴地震災區。到達成都機場後,立即帶領先遣隊奔赴汶川地震震中區,由於通往汶川的路已經被堵死,現場指揮部決定紮營都江堰,他不顧疲勞立即投入到現場指揮部的選址工作中。到13日凌晨4點,經過4個多小時的努力,袁一凡同志冒著大雨、不顧個人安危,對多處地點進行了認真甄別,初步確定了都江堰體育中心作為現場指揮部暫時宿營地,使大家能在大雨的夜晚中有了安身之地。第二天,為了確保大家的安全,他又對體育中心進行了更加系統地安全性鑑定,確定網球場和辦公用房基本完好可供住宿和辦公。為現場應急指揮部安全有效的指揮提供了保障。
13日凌晨5點,在初步選擇好大家的安身之地後,袁一凡同志作為地震災害評估工作技術總負責人,立即調兵遣將,迅速組織地震災害調查工作。為總體把握這次地震災害的程度、規模,他親自帶隊深入到北川、彭州等地震重災區,不顧山體崩塌、餘震頻繁、危房隨時可能坍塌等危險,查看毀壞的房屋、分析工程結構破壞機理,把握不同調查點成災規模。在調查途中,眾多遇難者、廢墟下急需救助的倖存者,使這位經歷了多次大地震的老地震工作者心靈經歷了有生以來最大的震憾,心情不能自已,強烈要求留在第一線參加緊急救援。但工作需要他坐鎮組織協調災區的震害調查和評估工作,指揮部也只能多次督促他儘快返回都江堰市。16日,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從北川返回駐地後,來不及休息就又鬥志昂揚地投入到災害損失評估工作中。
在袁一凡同志的指揮協調下,170名專業人員、62個調查小組、101台車輛,對四川省阿壩、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等20個州(市)進行災情調查,共調查了1560個居民點(街區),其中房屋抽樣調查點669個,烈度調查點891個,總行程約40萬公里。另外還調查了546個城市街區(小區)、14個縣(市、區)的64項生命線工程、102家企業。根據多年的現場工作經驗,他每天早上安排各調查小組的行程,晚上打電話了解各小組的進展,每天睡覺不足3~4個小時,嗓子啞了,嘴上起了泡,使得原本就乾瘦的身體又縮小了很多,但他精神不減,身手不凡,走路一路小跑。在他協調指揮下,艱難的災害調查工作進展很快,各種基礎資料和抽樣調查點數據不斷地匯總到內業組。由於通訊的中斷和不穩定,調查組報送數據困難,他及時建議指揮部調整調查工作方案並統一指定時間,極大地提高了現場工作隊震害調查資料的質量和工作效率。作為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技術負責人,每天都要對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審核和經驗判定,對各組提交的報告進行驗收,還組織協調和指導各災區省災害損失評估技術工作。
作為新中國最大的地震災害,影響範圍之廣,涉及領域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調查與評估難度之大、地震災害影響之大也是前所未有過的,能否科學有效地反映災害損失的客觀真實性,是黨、政府和人民關心、關注的事情,袁一凡同志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處理的每一個數據都是沉甸甸的,此時此刻,作為一個老地震工作者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有多重,他必須做好,他要向黨、向政府、向人民負責任,他要保證結果能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和檢驗,因此,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數據,認真對待每一項調查,工作一絲不苟,兢兢業業,有多少不眠之夜,他克服了斷電、高溫濕熱、暴雨大風、蚊蟲叮咬,始終堅定著一個念頭:再難也要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科技工作者,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他一貫的作風,在勾畫烈度等值線的過程中,袁一凡同志認真求是,反覆核實,為了求證個別調查點的烈度等級評定,進行了多次核實,並把調查人員召回指揮部統一評定標準。他作為這方面的權威專家,沒有一點架子,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也為某個調查點的烈度和大家爭的面紅耳赤,使初步確定的等值線圖經得起推敲。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袁一凡同志雖然是國家標準《地震現場工作 第4部分:災害直接損失評估》(GB/T 18208.4-2005)的主要編寫者,到過眾多的地震災區現場,但這次地震造成的災害範圍廣、種類多,災害損失評估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在工作過程中,他總是能夠很好的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及時總結這次地震災害損失評估中的工作經驗,為今後協助有關部門對國家標準進行修訂、更好地指導今後的地震現場工作做了長遠的考慮和積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