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離開了蘇維埃政府所辦的少年教養院以及社會勞教學校之後,班苔萊耶夫做過鞋匠、廚師助手、電影放映員助手等工作,靠辛勤的勞動自食其力,但他從未放棄自幼就有的對文學藝術的嚮往。1927年,班苔萊耶夫和他的同學格.別雷赫合作,寫出第一部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勞教共和國》(《什基達共和國》),這是一部描寫陀思妥耶夫斯基兒童教養院改造流浪兒童的小說。作品送到出版社,編輯卻壓根兒看不上眼,兩位“作家”灰溜溜逃走,連名字都沒留下。所幸的是兒童文學作家馬爾夏克無意中得到了手稿,他把手稿轉交給高爾基,高爾基第一個發現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的新穎獨特之處,他說“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件喜事,它證實了我對人的信任……” 幾個月後,小說出版了,出版社費了很大的氣力才找到兩位少年作家。班苔萊耶夫從此一舉成名。此後,班苔萊耶夫勤奮寫作,發表了許多作品。衛國戰爭期間,班苔萊耶夫擔任隨軍記者,創作了一系列描寫列寧格勒少年兒童的短篇小說。
班苔萊耶夫熟悉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他創作的基礎是自己的親身親歷以及細緻入微的觀察,他善於揭示少年兒童美好的心靈。其早期作品具有突出的少年兒童語言特徵--“講故事”,內容生動,形象鮮明,觀察細微,風格清新,不僅是兒童和青少年喜愛的精神食糧,也使成年人感到興趣。晚期作品則多見縝密的心理分析,筆觸細密,層層遞進,真實可信而又趣味盎然。班苔萊耶夫的作品《表》、《老實話》、《檔案》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勞教共和國》等在蘇聯時期都已被改編成電影。
在蘇聯解體前夕劇烈的社會動盪面前,晚年的班苔萊耶夫選擇了自己的精神寄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