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張握仲從戎衢州,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 上一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駭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輒病, 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捲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並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衢州:舊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衢縣。
駭:據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馳”。
譯文
張握仲曾從軍在衢州駐防,說:“衢州夜深人靜後,沒人敢在街上獨自行走。傳言鐘樓上有鬼,頭上長角,相貌猙獰兇惡。聽到人的走路聲,就從鐘樓上飛撲而下。行人驚駭地逃走後,鬼也隨著離開。但見鬼的人往往得病而且很多都死了。
又:城中有個水塘,夜裡會從水中悄悄伸出一匹白布,像白練一樣橫在地上。行人如果撿抬,就會被白布捲入水中。塘中還有鴨子鬼,夜深後,水塘邊什麼東西也沒有,一片死寂。行人如聽到鴨子叫。就會得病。”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歷史
“衢州三怪”的故事載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其實,在蒲松齡寫此書 之前,如“鐘樓大頭鬼”、“縣學塘白布怪”之類的傳說就已在民間流傳。
古時候,衢州人出城門就是鄉下,就是距南北深山野嶺也只一二十里,加上多戰事、多災荒、多變故,讓人常有世事滄桑、人生無定的悲涼之感。因此,浙江的衢州一帶祭奠亡人的節慶就比別的地方要多一些。這裡除了清明要上墳,還有農曆七月十五、冬至、春節,不同的村子還一些不同的節祭。唐代詩人顧況在憑弔衢州才子唐代中書侍郎徐安貞一詩中,就寫出了這么一種氣氛。這些可能是神怪故事產生的社會生活基礎。
至於蒲松齡與衢州來往的細節以及寫作的有關背景,這是一個有待專家考證謎
團。《聊齋志異》一書刊刻以後,三怪故事就有了一個較為規範的版本,流傳也更為廣泛久遠。全文不長,不妨摘錄如下:
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則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捲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並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衢州一帶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城鄉版本雖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異,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20世紀60年代初,一代偉人毛澤東途經衢州,專列停在金華某個小站,當地的領導前去匯報工作,談話間毛澤東專門問及了“衢州三怪”一說,問在座的同志是否知道。可惜當時在座的領導們面面相覷,無人能夠對答。這則真實的故事意味深長。一是說明了毛澤東博覽群書,精通歷史,學識淵博,連如此閒書上的一則小小的故事也了如指掌。二是說明了開國領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熟悉和重視。他笑著對在座的同志說:“在一個地方工作,就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嘛。”三是體現了毛澤東儒雅和幽默的領袖風采。他對下面幹部的啟發和教誨,往往用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某些意味深長的故事來點撥,而且信手拈來,風趣而又深刻,讓人終生不忘。這段往事,讓這個神怪故事更增添了一層奇異的光彩。
蒲松齡的《衢州三怪》一文所述:在月淡風清的夜晚,縣學塘的白布怪就會化作一匹白練,橫在路上,路人如彎腰去拾,白布就會騰空而起把人捲入塘中。這則故事雖說荒誕奇特倒也耐人尋味,一個人對途中的飛來之財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意外之財往往就是意外之禍呵!當年蒲松齡寫這則故事是否有如此的想法,我們已無從查考,但書中給人的警示卻永遠閃爍著思辨的光芒。蒲松齡的這則神怪故事,為衢州這座古城平添了一種神秘和離奇。
如今白布怪的遺址仍在,縣學塘相臨的舊房已經拆除,縣學塘也已經修復拓寬,周圍建起了亭閣、花輔,草坪,供市民閒暇時來此休閒娛樂。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坐在塘邊,彩燈閃爍,水波粼粼,樹影婆娑,再說一段關於白布怪的故事,更覺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頓發思古之幽情。
據傳說,三怪中的大頭怪是樓身於鐘樓上的。每到深夜,大頭怪便會發出嘎嘎嘎的叫喚聲,有誰如聽到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便會一病不起。有一年,有個學徒膽子很大,聽到叫聲毫不懼怕,提起了一盞燈去上茅廁,大頭怪怕光,見學徒遲遲不把燈拿走,便說:“大人好大膽也!”學徒應道:“小鬼頭不小哉!”說完用揩屁股的手紙在大頭怪嘴上一抹,拎上燈盞顧自走了,從此大頭怪銷聲匿跡。可惜聊齋主人可能沒聽到這則故事,否則蒲老先生會寫得更加精彩。
遠近聞名的鐘樓,位於城區北門街南端,據《衢州市志》記載,鐘樓為明萬曆年間太守張堯文所建。樓高七丈,在當年的衢州城,這巍峨壯觀的鐘樓傲然獨立,雄視三衢,不僅是一處景觀,更重要的是既報警又兼報火警。樓上重達1.5噸的大 鍾,聲音洪亮悠遠。鐘聲舒緩悠長,報的是晨昏時辰,街巷平安;假如鐘聲急促激越,報的一定是讓人心跳的火光之災了。這口鐘不僅聲音渾厚優美,在大鐘上還鑄有經文、銘詞,及各種精美的花、草、魚、蟲圖案,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可惜在抗日戰爭期間,這口大鐘被入侵衢城的日軍盜掠,運回日本,從此鐘樓無鍾,鐘聲也隨風飄逝。鐘樓現只存基座,由於年久失修,日漸損壞,終於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上面的鐘樓被拆除。由石頭砌成的樓的基座還頑強地坐落在這繁華的鬧市區,四個寬敞的樓門,分東、南、西、北,四方通暢。有人說它象徵著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而我說這四個通暢的樓門,倒像四個張開的嘴巴,在無聲地訴說著古城的世事滄桑,興衰榮辱。忙碌的人們每天從這裡匆匆而過,也許對這風光不再的鐘樓不屑一顧,也許對這早已成了歷史陳跡的鐘樓熟視無睹,但它那洪亮悠遠的鐘聲響在古城歷史的深處,時光的流逝無法將它泯滅。要求修復鐘樓的呼聲越來越高。2015年,鐘樓已經有了複製的鐘,時常有清脆的鐘聲響起。而鐘樓街區也管理、建造的古色古香。
衢州是一座有著近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衢州地域一直以口頭文學形式,傳播地方神話、傳說故事,世世代代講述傳承,口頭文學流傳故事數量甚多,衢州“三怪”僅僅是豐富的口頭文學中的一則。著名的還有《石樑地名傳說》、《定光古佛傳說》、《九龜福地傳說》、《雙仙觀雨師傳說》、《王志斬蛟傳說》、《王質遇仙傳說故事》、《石門山景福升仙傳說》、《古城八閣故事》、《衢州三塔故事》、《府山征夢亭故事》、《勝堂殿傳說》等等,不勝枚舉,其中衢州“三怪”流傳最為廣泛。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有衢州“三怪”的記載。據說清代康熙朝時,在康熙十三年三月(公元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回響吳三桂叛清,在清平三藩之亂中,浙江總督李之芳堅守浙江衢州作戰,在衢州生活了三年多,從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得知衢州口頭俗傳的“三怪”故事,且地方風俗信鬼神,後來傳給山東人張握仲。張握仲回山東將衢州俗傳的“三怪”故事講述。蒲松齡聽後逐編撰入《聊齋志異》中,使衢州“三怪”故事更為廣泛流傳。
1959年10月,廬山會議之後,毛丅澤東同志乘專車從浙贛鐵路返京,列車經過衢州時,曾問隨行人員:“你們可知衢州‘三怪’否”?答曰:“未聞”,專車在金華停靠時,毛丅澤東同志召見金華地區領導幹部,要求大家多學習一點文史知識,又提及衢州“三怪”,並指出這是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可見影響之大。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我們衢州一帶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大家也聽過。版本雖然各有不同,卻也是大同小異,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下面我和大家再重溫一下衢州舊城關地區俗傳的“三怪”故事。
衢州“三怪”最早記載於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書上說:張握仲從戎衢州,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像貌獰惡,聞人聲即下。人馳而奔,鬼亦逐去。忽見之輒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捲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並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翻譯成白話,衢州有“三怪”,鐘樓上有大頭怪,城中一塘有白布怪,又有一塘有鴨怪。“三怪”即大頭怪、白布怪、鴨怪。“三怪”源於旱、火、水之災。丙塘即是水亭街的縣學塘、蛟池街的蛟池塘。
縣學塘
縣學塘因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衢州“三怪”而聞名。縣學塘的白布怪,據傳是觀音娘娘的腰帶遺落人間變成的,像疋布鋪在地上,行人經過踏上,便被纏身拖入壙中活活淹死。後白布怪被城隍收服,縣學塘恢復平靜。
縣學塘,追根溯源,在三國時是崢嶸山下的一個池塘,鄭平將軍在塘北面建造將軍府宅,池塘成為座北朝南的將軍府前的園池。鄭平將軍門對青山,臨水而居。風水學家稱烏溪江為青龍,千里崗為白虎,鄭平宅成為風水學上的寶地。據記載鄭平子裔後成衢州旺族,分居全市各地,人丁興旺,也是衢州常山鄭氏始祖。
白布怪:俗傳縣學塘中有白布怪,夜間深靜時有一匹白布橫鋪在塘沿,如人貪心去拾,即被白布怪捲入水中。
衢州鐘樓
衢州鐘樓為明代早期古城建築,位於北門街南端十字路口,據史書記載,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知府張堯文主持建造,樓高7丈,基開四門作通道。登樓小門與石階在樓東門角、座北朝南。樓座中間有一大方孔,鋪木板遮封。二樓和三樓為全木結構,漆黑光亮。登三樓是木梯,自南向北而上,三樓上有一木結構掛鍾用的架子,原有3000斤重的銅鐘,後被侵華日軍所擄掠。
衢州鐘樓留傳下許多傳說,獨角怪是其中之一。傳說中的獨角怪,是趙公祠門樓頂上魁星閣中魁星手中的筆頭。因筆頭脫落而成怪,白天藏在鐘樓上,夜深人靜時出來作怪,後被城隍收服,鐘樓重得安寧。
獨角怪:傳聞夜深時,人不能在鐘樓底獨自行走。因鐘樓上有獨角怪,頭上長一角,聽見人聲即從鐘樓上下來,青面撩牙,血盆大口,人見到嚇一跳,晚上看見行人便追,直追得行人氣絕身亡,獨角怪亦消逝去。見到的人嚇得生病,而且大多死去。故以前人夜間不行走鐘樓底。
蛟池塘
蛟池塘古名謂菱池塘,昔日面積廣大,包括今建乙塘方圓皆是。原種植菱白,自然是飼養鴨、鵝的好場所。傳聞,鴨鬼者西王母瑤池中老鴨也。後鴨怪被城隍收服,蛟池塘恢復平靜。
老鴨嘴:鴨嘴怪則潛伏在蛟池塘中,俗傳蛟池塘中的鴨怪是王母娘娘瑤池裡的老鴨精下凡。當年的蛟池塘緊鄰城南的城牆腳下,到了夜深人靜時分,鴨嘴怪就會發呱呱呱的叫聲,誰從塘邊經過,聽到這種叫聲,肚子裡就開始隱隱作痛,回到家自然是在劫難逃。這一傳說讓偏僻的蛟池塘一帶更覺冷落荒涼、陰森嚇人,讓路人談怪色變。
其它相關
“衢州三怪”的故事載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其實,在蒲松齡寫此書 之前,如“鐘樓大頭鬼”、“縣學塘白布怪”之類的傳說就已在民間流傳。
古時候,衢州人出城門就是鄉下,就是距南北深山野嶺也只一二十里,加上多戰事、多災荒、多變故,讓人常有世事滄桑、人生無定的悲涼之感。因此,浙江的衢州一帶祭奠亡人的節慶就比別的地方要多一些。這裡除了清明要上墳,還有農曆七月十五、冬至、春節,不同的村子還一些不同的節祭。唐代詩人顧況在憑弔衢州才子唐代中書侍郎徐安貞一詩中,就寫出了這么一種氣氛。這些可能是神怪故事產生的社會生活基礎。
至於蒲松齡與衢州來往的細節以及寫作的有關背景,這是一個有待專家考證謎團。《聊齋志異》一書刊刻以後,三怪故事就有了一個較為規範的版本,流傳也更為廣泛久遠。全文不長,不妨摘錄如下:
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見之則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捲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並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衢州一帶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城鄉版本雖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異,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20世紀60年代初,一代偉人毛澤東途經衢州,專列停在金華某個小站,當地的領導前去匯報工作,談話間毛澤東專門問及了“衢州三怪”一說,問在座的同志是否知道。可惜當時在座的領導們面面相覷,無人能夠對答。這則真實的故事意味深長。一是說明了毛澤東博覽群書,精通歷史,學識淵博,連如此閒書上的一則小小的故事也了如指掌。二是說明了開國領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熟悉和重視。他笑著對在座的同志說:“在一個地方工作,就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嘛。”三是體現了毛澤東儒雅和幽默的領袖風采。他對下面幹部的啟發和教誨,往往用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某些意味深長的故事來點撥,而且信手拈來,風趣而又深刻,讓人終生不忘。這段往事,讓這個神怪故事更增添了一層奇異的光彩。
蒲松齡的《衢州三怪》一文所述:在月淡風清的夜晚,縣學塘的白布怪就會化作一匹白練,橫在路上,路人如彎腰去拾,白布就會騰空而起把人捲入塘中。這則故事雖說荒誕奇特倒也耐人尋味,一個人對途中的飛來之財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意外之財往往就是意外之禍呵!當年蒲松齡寫這則故事是否有如此的想法,我們已無從查考,但書中給人的警示卻永遠閃爍著思辨的光芒。蒲松齡的這則神怪故事,為衢州這座古城平添了一種神秘和離奇。
如今白布怪的遺址仍在,縣學塘相臨的舊房已經拆除,縣學塘也已經修復拓寬,周圍建起了亭閣、花輔,草坪,供市民閒暇時來此休閒娛樂。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坐在塘邊,彩燈閃爍,水波粼粼,樹影婆娑,再說一段關於白布怪的故事,更覺撲朔迷離,讓人浮想聯翩,頓發思古之幽情。
據傳說,三怪中的大頭怪是樓身於鐘樓上的。每到深夜,大頭怪便會發出嘎嘎嘎的叫喚聲,有誰如聽到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叫聲,便會一病不起。有一年,有個學徒膽子很大,聽到叫聲毫不懼怕,提起了一盞燈去上茅廁,大頭怪怕光,見學徒遲遲不把燈拿走,便說:“大人好大膽也!”學徒應道:“小鬼頭不小哉!”說完用揩屁股的手紙在大頭怪嘴上一抹,拎上燈盞顧自走了,從此大頭怪銷聲匿跡。可惜聊齋主人可能沒聽到這則故事,否則蒲老先生會寫得更加精彩。
遠近聞名的鐘樓,位於城區北門街南端,據《衢州市志》記載,鐘樓為明萬曆年間太守張堯文所建。樓高七丈,在當年的衢州城,這巍峨壯觀的鐘樓傲然獨立,雄視三衢,不僅是一處景觀,更重要的是既報警又兼報火警。樓上重達1.5噸的大 鍾,聲音洪亮悠遠。鐘聲舒緩悠長,報的是晨昏時辰,街巷平安;假如鐘聲急促激越,報的一定是讓人心跳的火光之災了。這口鐘不僅聲音渾厚優美,在大鐘上還鑄有經文、銘詞,及各種精美的花、草、魚、蟲圖案,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可惜在抗日戰爭期間,這口大鐘被入侵衢城的日軍盜掠,運回日本,從此鐘樓無鍾,鐘聲也隨風飄逝。鐘樓現只存基座,由於年久失修,日漸損壞,終於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上面的鐘樓被拆除。由石頭砌成的樓的基座還頑強地坐落在這繁華的鬧市區,四個寬敞的樓門,分東、南、西、北,四方通暢。有人說它象徵著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而我說這四個通暢的樓門,倒像四個張開的嘴巴,在無聲地訴說著古城的世事滄桑,興衰榮辱。忙碌的人們每天從這裡匆匆而過,也許對這風光不再的鐘樓不屑一顧,也許對這早已成了歷史陳跡的鐘樓熟視無睹,但它那洪亮悠遠的鐘聲響在古城歷史的深處,時光的流逝無法將它泯滅。要求修復鐘樓的呼聲越來越高,據筆者所知,衢州古城保護的規劃已經出台,修復鐘樓也已經列入計畫。相信不久,曾經顯赫一時的衢州鐘樓會重新矗立在它該擁有的位置,與市民們傾心長談。
衢州是一座有著近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衢州地域一直以口頭文學形式,傳播地方神話、傳說故事,世世代代講述傳承,口頭文學流傳故事數量甚多,衢州“三怪”僅僅是豐富的口頭文學中的一則。著名的還有《石樑地名傳說》、《定光古佛傳說》、《九龜福地傳說》、《雙仙觀雨師傳說》、《王志斬蛟傳說》、《王質遇仙傳說故事》、《石門山景福升仙傳說》、《古城八閣故事》、《衢州三塔故事》、《府山征夢亭故事》、《勝堂殿傳說》等等,不勝枚舉,其中衢州“三怪”流傳最為廣泛。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有衢州“三怪”的記載。據說清代康熙朝時,在康熙十三年三月(公元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回響吳三桂叛清,在清平三藩之亂中,浙江總督李之芳堅守浙江衢州作戰,在衢州生活了三年多,從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得知衢州口頭俗傳的“三怪”故事,且地方風俗信鬼神,後來傳給山東人張握仲。張握仲回山東將衢州俗傳的“三怪”故事講述。蒲松齡聽後逐編撰入《聊齋志異》中,使衢州“三怪”故事更為廣泛流傳。
1959年10月,廬山會議之後,毛丅澤東同志乘專車從浙贛鐵路返京,列車經過衢州時,曾問隨行人員:“你們可知衢州‘三怪’否”?答曰:“未聞”,專車在金華停靠時,毛丅澤東同志召見金華地區領導幹部,要求大家多學習一點文史知識,又提及衢州“三怪”,並指出這是出自《聊齋志異》的故事。可見影響之大。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我們衢州一帶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大家也聽過。版本雖然各有不同,卻也是大同小異,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下面我和大家再重溫一下衢州舊城關地區俗傳的“三怪”故事。
衢州“三怪”最早記載於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書上說:張握仲從戎衢州,言: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一角,像貌獰惡,聞人聲即下。人馳而奔,鬼亦逐去。忽見之輒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練橫地,過者拾之,即捲入水。又有鴨鬼,夜既靜,塘邊並寂無一物,若聞鴨聲,人即病。翻譯成白話,衢州有“三怪”,鐘樓上有大頭怪,城中一塘有白布怪,又有一塘有鴨怪。“三怪”即大頭怪、白布怪、鴨怪。“三怪”源於旱、火、水之災。丙塘即是水亭街的縣學塘、蛟池街的蛟池塘。
這“三怪”,曾害得咱衢州城中的百姓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前面講到“三怪”都被城隍收服,那么“三怪”是怎樣被收服的呢?據說,尉遲恭督造衢城,誓除“三怪”。懇請盈川城隍楊炯,及其“二郎神”楊戩為助,除掉“三怪”的。我先講講尉遲恭、楊炯及楊戩的情況。尉遲恭,今山西朔城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是“鬥神”的原型,相傳,唐朝建國之初,尉遲恭造好衢州城後,百姓感其恩德,將他的畫像貼在大門上。玉皇大帝也認為他勞苦功高,封他為“鬥神”鎮守衢州。死後又被封為衢州城隍。楊炯,唐代詩人,今屬陝西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的“初唐四傑”之一。在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楊炯被派到盈川(今衢江區高家鎮盈川村)任第一任縣令。楊炯到任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68莊巡視。就在他上任的三年之後,遇到了大旱,楊炯心急如焚,為求甘霖,跳入盈川潭。頃刻,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盈川人為懷念這位縣令,建祠塑像,定期奉祀。楊炯祠最初稱楊侯祠。武則天得知此事後,封楊炯為城隍神,後改為盈川城皇廟。再來說說楊戩,楊戩也被人們稱為“二郎神”,中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楊戩血統高貴,身世坎坷,是玉帝的親外甥,傳說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因為羨慕人間恩愛生活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結識了一位姓楊的書生名楊君,並與之結為秦晉之好。還生了兒子,就是楊戩。人神混血,力大無窮,法術無邊。
當年盈川縣令楊炯時任盈川城隍,與尉遲恭神交已久,就教他收服“三怪”的辦法。這天,尉遲恭與楊炯在城隍廟下棋,突然手下人來報,說衢州“三怪”作亂。尉遲恭勃然大怒,決心收服“三怪”。楊炯提醒他,你要去收服“三怪”,先得知道他們的來歷。於是,楊炯親自寫了一封信給“二郎神”楊戩。楊戩接信後,用額上的火眼金睛一照,知道這“三怪”來歷不小,並替尉遲恭想了個辦法,請在地府為神的魏徵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討來三件寶物。尉遲恭立即趕回衢州,用魁星筆筒收服朱筆精,用觀音拂塵收服腰帶精,用王母發網收服老鴨精。從此,“三怪”就在衢州絕跡。
衢州“三怪”故事的問世與流傳,是古時候衢州人民苦難生活的投影和折射,是血和淚的哭訴,同時也是人們尋求人類原始真愛回歸的一種奢望和呼救。
衢州“三怪”的故事,主要是教導人們不要貪心,不要做虧心事,引導人心向善。
衢州“三怪”是我們衢州悠久歷史的象徵,也是一份珍貴的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