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東縣發展改革局

“五五”時期(1976―198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2%,工業總產值增長42.3%,電力、氮肥、水泥、糧食、油料、牲豬、家禽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比上一個五年計畫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八五”時期(199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2%,比“七五”時期高出7.5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達6.83億元,年均增長5.7%;工業總產值達12.58億元,年均增長32.4%;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3.2%。 “九五”時期(1996―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9.18億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2倍。

衡東縣發展和改革局前身是衡東縣計畫委員會,成立於1966年。計畫經濟時期,掌握著全縣的物資調配,為衡東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局不斷推進改革,更新觀念,轉變職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不斷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有力地推進了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1996年獲得全省計畫工作先進單位。
一、計畫完成情況。“三五”時期(1966―1970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計畫管理受到嚴重干擾,1967―1969年的年度計畫編制中斷。1970年,衡東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下設計畫小組,負責編制發展國民經濟計畫和勞動工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計畫管理工作逐步恢復。
“四五”時期(1971―1975年),在中央統一領導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塊塊”為主,“條”“塊”結合,堅持把工作重點放在發展農業上,5年間,直接用於農業的投資達345萬元,占投資總額的33.5%,用於發展化肥、農業機械、水泥、煤炭等支農工業的投資達103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提前達到了計畫規定的指標。
“五五”時期(1976―198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2%,工業總產值增長42.3%,電力、氮肥、水泥、糧食、油料、牲豬、家禽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比上一個五年計畫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六五”時期(1981―1985年),開始實行計畫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改變單一的指令性計畫,注重發揮經濟槓桿的作用,提前兩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糧食畝產過“雙綱”(800公斤)的目標。
“七五”時期(1986―1990年),我縣國民生產總值提前二年實現了翻一番的戰略目標;農業總產值增長28.4%;工業總產值增長88.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出口供貨總值、財政收入比“六五”期間分別增長了117.5%、295%、115%;糧食總產量五年淨增6.96萬噸,首次突破四億公斤大關。
“八五”時期(199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2%,比“七五”時期高出7.5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達6.83億元,年均增長5.7%;工業總產值達12.58億元,年均增長32.4%;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3.2%。
“九五”時期(1996―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9.18億元,比“八五”時期增加1.2倍。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29.448億元,年均增長7.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係由1995年的41:28:31調整到2000年的38:27:35。財政總收入1079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167萬元,分別比“八五”期末增長5.1%和38.4%。
“十五”時期(2001―2005年),經濟總量不斷增加,2005年完成縣域生產總值49.85億元,比2000年增長68.4%,年均增長10.1%,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二、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大幅度增加;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44.3億元,年均增長23.3%;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為2.0234億元,同口徑相比,5年內增加1.1186億元,年均增長24.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68元增加到74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685元增加到3901元。
二、項目實施情況。 “八五”期間列入計畫的重點項目57個,已完成46個,共完成投資4.52億元,已竣工或基本建成的重點項目有:湘南農業一、二期開發,榮桓水電站衡山湘江大橋,衡東接線工程,城關過境公路硬化,石新公路,郵電大樓,年產75萬平方米耐磨地板磚生產線,2萬噸立德粉改造,“八五”引進轎車機油泵技改,新塘國際商貿城,人民醫院門診大樓等。
“九五”期間已竣工或基本建成的項目有:省道1820線改造、農電網改造、霞流糧庫改造、城關防洪堤第一期工程、羅帥故居、城關水廠擴建、中醫院住院部、商品糧基地第一期工程等。
“十五”期間已竣工或基本建成的項目有:縣自來水廠改造擴建、石灣至三樟公路、鄉鎮衛生院改造、中國小危房改造、農機裝備推進項目、商品糧基地第二期工程、天然氣利用工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