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衛景瑗(1586~1644),字仲玉,號帶黃,明韓城縣(今韓城市)渚北村人,生於萬曆十四年(1586)九月十三日,天啟五年(1625)進士。初任河南推官,公正廉潔,執法不阿,杖斃豪強、衙蠹無數,直聲大振。
崇禎四年(1631),授山西道監察御史,首劾首輔周延儒貪污受賄事,又劾吏部侍郎曾楚卿邪佞,明毅宗不採納。救工曹靖科元等人,不避權貴,秉公辦事。毅宗任他為巡按,巡察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等。後遭父喪,未等朝廷準假即歸里。服孝期滿後,任河南道御史,巡視糧倉,改革陋規。樞臣楊嗣昌為了剿滅農民義軍,提議增加剿餉,景瑗堅決反對,言道:“天下安危,要視百姓疾苦。今百姓困苦不堪,反而加征,後果不堪構想。”省台王績燦、吳執御、吳彥芳,俱因諫言被謫,景瑗上書皇帝召還。給事中傅朝佑、李汝璨多次上告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溫體仁罪,被皇帝怒下監獄。景瑗為其訟冤,並於皇帝召見時,為二人辯解。同僚擔心不測,但景瑗不怕丟官,不畏殺頭,仍侃侃而談,毫不畏縮,直陳己見。毅宗惱怒,降他為行人司正,後調尚寶局丞,又調大理寺丞,晉升少卿,先後平反大案冤案二十餘起。景瑗在朝野資望甚隆,理當擔任朝中要職,但恰逢周延儒當了丞相,阿諛者為了討好周,於十五年(1642)春調景瑗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當時晉北一帶遭災,百姓饑寒交迫,疾病流行。景瑗到任後,廉潔奉公,興利除害,裁減缺丁,厲兵秣馬,鑄造火器,懲戒貪官,打擊豪強,賑濟災民,政績顯著。
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率義軍渡黃河進軍山西,宣大總督王繼謨派總兵姜瓖於黃河邊扼守,瓖秘密遣使與義軍聯絡。景瑗不知其變,仍然運籌帷幄,嚴師厲兵,畢務迎戰。後議派重兵防守雁門關,而瓖則消極對待,觀望不前。二月十五日,義軍攻陷太原,各地農民紛紛回響,所至郡縣,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義軍。李自成揮師北進,先後攻克忻州、代州,寧武告急。景瑗要求派兵援助,而瓖認為非可守之地,拒不出兵。景瑗憤然斥之“國難至此,當同舟共濟,何謂可守之地”,並傾囊得950兩黃金,發給將士,準備親自出兵,以解寧武之圍,但終因姜瓖等人阻撓未能成行。
與此同時,姜瓖在其兄姜瑄(原任昌平府總兵,曾被關入監獄,釋放後投奔姜瓖)的勸說下,決意投奔義軍,但是又怕守城將士不從,於是勸代王拿出庫存銀兩、布匹犒賞將士,取得守城士卒對自己的信任。繼又散布景瑗是陝西人早已與自成暗中勾結,將要叛變投敵等流言蜚語,離間代王對景瑗的信任。加之永慶王射殺景瑗僕從,更加深了二人之間的矛盾。當時又適逢景瑗患足疾,不能出外理事,於是大同軍權被姜瓖獨攬。姜以加強城防保衛為名在城門各派自己200名親兵,協助守城,實則對代王派去的士卒進行監督,等待時機,以便迎義軍入城。
三月初一,義軍兵臨城下,姜瓖將永慶王射殺,迎義軍入城,後騙景瑗議事。景瑗乘馬而出,目睹滿街義軍,才知受騙,驚得跌下馬來,被義軍執見自成。眾呼景瑗跪下,景瑗不跪,據地而坐,大呼皇帝而哭。自成勸道:“我乃米脂一農民,今日至此,天命可知”,勸其投誠,並許以高官。景瑗道:“我是皇帝封授的官員,豈有投降做賊之理!”眾引景瑗出,顧見姜瓖大罵道:“賊奴賣我,爾朝盟而夕背,神豈能赦你!”三日後,眾又領景瑗見自成。自成說:“你真忠臣,我派車馬送你回家。”景瑗道:“國破,哪有家可歸,你快殺我。”自成道:“我絕不殺你。”景瑗猛然以頭碰階石,血流滿面,死而復甦,後命拖出。義軍使景瑗母勸其投降,景瑗說:“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是國之大臣,不可以不死。”母出,景瑗向別人說:“我不罵賊,為了保全母親。當時景瑗已數日不食,仍不顯餒氣。三月初六日,景瑗行至海會寺,南向皇帝哭拜,大呼“臣失封疆,死不盡罪,願為厲鬼以報。”後與德祗、德敏二子及母訣別,於觀音大殿前沐浴、整冠後,自縊而死。
景瑗死後,自成嗟嘆良久,念及忠烈,移其家屬於空舍,告誡部下勿犯,並給50兩黃金,派人護其靈柩歸里。其從弟景朝將其葬於渚北村南墳塋。福王(朱由崧)時,贈景瑗兵部尚書,諡號“忠毅”。景瑗歷官多年,有“實錄”、“奏疏”若干卷,俱毀於戰火。
名言
母年八十餘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
——衛景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