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渡口

在北海大街的歷史上,街渡口是一個有名的地方。 不了解街渡口歷史的人,以為街渡口的“街”,是北海大街的“街”,其實不然。 街渡口的“街”,是廉州街的“街”,當時北海人稱廉州為“街”。

北海街渡口
約在清·道光初年始,北海的沙脊街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身)相繼建成以後,北海與廉州街(指合浦縣城)日漸加強商貿來往。那時沒有公路,更沒有汽車,從廉州街來北海做生意的客商除了走路外就是坐渡船(舊稱“走水客”)。船開到北海後,在外沙東端內港南岸的一個碼頭(舊址在今珠海中92號西鄰下面約50米處)停泊,乘客及隨帶的貨物由此上岸直達大街。渡船停泊的這個碼頭,北海人稱“街渡口”。
在北海大街的歷史上,街渡口是一個有名的地方。不了解街渡口歷史的人,以為街渡口的“街”,是北海大街的“街”,其實不然。街渡口的“街”,是廉州街的“街”,當時北海人稱廉州為“街”。“街渡“即是廉州開往北海的客貨混載的渡船。“口”是指客商和貨物上落的碼頭。從廉州街開往北海的渡船,是從合浦簸箕屯附近一個名叫老哥渡的碼頭啟航的。老哥渡至街渡口的航線,成為晚清廉州街與北海之間的海路通道。
1876年北海開埠以後,北海商貿日益發展,從北海進出的貨物與日俱增,開來北海的渡船除了老哥渡以外,還逐漸增加從合浦縣城周邊鄉鎮開來北海的渡船,如乾體渡、黨江渡、沙崗渡、西場渡、那麗渡,更遠一點的還有欽州渡、安鋪渡和東興渡。這些渡船都是帆船,船艙裝貨,船面載客。載客人數視渡船的大小而定,約20—30人不等。從廉州街及更遠一點的渡船,運來北海的大多是黃麻、青麻、花生油、藥材、蔬菜等北海居民生活用品和漁民生產的必需品;從西場、黨江渡船運來的是家禽、生豬和鹽。客商運回去的則是海味、洋紗及百貨日用品。街渡口成為北海大街最為繁忙的碼頭。
筆者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珠海中路92號西面牆腳下,發現一塊高60厘米、寬50厘米的告示碑。此碑約300字,記載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紳商陳世珍等聯名,向合浦縣政府反映(有引號的為告示碑原文):“渡夫鄧振武”,“攬載霸撐滋事”,要求對他嚴肅處理,“以免再滋事端”。縣政府為此對鄧振武立案調查,並作了“判令將所換新照作為廢紙”,並“勒石為記”等有關處理。日後鄧振武若再“攬載滋事”,必定“從重究究懲決不寬貨”。此告示碑於當年六月廿四日立在街渡口公布於眾。
珠海路拓建成有騎樓的商業街後,合浦與北海之間往來不但有機動船,而且也有了汽車。抗日戰爭時期,公路被破壞,兩地之間的帆船和機動船往來更為頻繁。抗戰勝利後,香港、越南的大批貨物進出北海,其中不少貨物也經街渡口上岸或下船。當時北海與香港之間,人們來往不用辦理簽證等手續,出入非常方便,來往的客船都在街渡口碼頭上下岸。那一時期的珠海路真是“客似雲來,貨如輪轉”,是這條商業大街的鼎盛時期,其中街渡口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初期,由於北海至合浦的汽車恢復營運,合浦及其周邊地區到北海的渡船日漸減少,街渡口的作用隨之消失。
20世紀50年代末,北海在市區北岸築海堤,昔日街渡口停泊渡船的碼頭不復存在。事過30餘年後,原街渡口碼頭的東西建了樓房,成了老街區的巷口。有人在街渡口舊址築一拱門,拱頂用有圖案的彩色碎瓷片堆砌“街渡巷口”四個字,一來把街渡口舊址作為老地名紀念,二來似乎在告訴過往的行人:儘管北海老街也有龍王廟碼頭、三皇廟碼頭和三婆廟碼頭,但街渡口卻是昔日北海的第一碼頭,它對於北海老街繁榮的貢獻,功不可沒。
街渡口舊址南面,還有往昔防盜賊的閘門遺蹟。那塊光緒二十一年立的告示碑,當年被鑲嵌在閘門東側的牆腳下。100多年來,它歷經1927年大街拓建的變遷和解放后街渡口閘門的拆除卻倖存下來,成為街渡口的遺物,見證了昔日街渡口的存在與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