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
行秀禪師受具足戒後,萬松發誓要決究宗門大事,遂擔囊出遊。先北上燕京參學於潭柘、慶壽、萬壽三個中都最著名的禪寺,復南下磁州大明寺,嗣承雪岩滿禪師。得法後,聲名大震,各地紛紛請他說法,留做住持。然而他均婉辭謝絕,乃回邢州,於淨土寺建“萬松軒”接眾自修,由此而有“萬松”之號。此後,他在淨土寺得住數年,讀書並接待參訪者,一時間,信眾如雲,朝野傾慕。成為當時北方佛教的泰斗。
萬松禪師不僅為北方緇素推崇,還得到金朝和蒙古兩朝統治者普遍崇重,金明昌四年 (1193),金章宗敬仰他的道行,詔他“於內殿說法,章宗躬身迎禮”。蒙古滅金後,萬松又繼續得到蒙古汗廷的禮遇,元太宗二年(1230),富闊台大汗賜於佛牙一枚,並尊其為“萬松老人”,後被蒙古汗廷奉為國師。
宋末元初,禪宗中五葉之一的臨濟、曹洞宗大興,時有“臨天下,曹一角”之說。意思是說,臨濟宗風靡天下,覆蓋面廣。曹洞宗威震東南,影響度深。這一時期,曹洞宗盛行,主要得益於行秀禪師的大力弘揚。宋元以降,禪淨雙修極其盛行。行秀禪師不僅修禪而且極為推重淨土,因而從學者甚眾。行秀禪師有詩云,“行從福智立,貫徹入環中,化統三千界,空開洞上家。”天寧寺、開元寺因此輝煌之極,僧眾逾千。據《邢台縣誌》記載:“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奉經,撞鐘之聲遠聞數里。”所以,開元寺、天寧寺再加一個淨土寺,三剎毗鄰,互為通好,傳燈有序,法脈廷綿不絕,儼然成為我國北方的一個佛教中心。
萬松著述頗豐,主要有《鳴道集》、《祖燈錄》《請益錄》、《釋氏新聞》、《禪說》等,均為禪宗語錄之代表作。其《鳴道集》大展曹東宗之宗風。此書與宋僧圜性所著《碧岩錄》並稱禪宗二大寶典,前者為曹洞宗立說,後者為臨濟宗立說。迄今仍風行禪林。他的淨土宗著述如《淨土》、《洪濟》、《萬壽》、《四會》等也是久唱不衰。萬松時期,正值我國處在金、元、宋幾個政權並存時期,其與金室過往甚密,又與元朝結好,因此宋人多有微詞,有關他的事跡記載甚少,卻不失其在禪宗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諸行無常,萬物有滅。1246年萬松禪師示寂於燕京。終年八十一歲。北方佛子頓失依怙,無限悲痛,為了表示對這位禪門宗師的懷念,紛紛起塔供奉。據史料記載,在全國諸塔之中,僅有兩處供奉他真身佛骨舍利的:一處在北京,位於西城區西四南丁字街西,世稱“萬松老人塔”;一處在邢台,位於市西南古塔群中。遺憾的是邢台的萬松身骨塔已於文革中隨塔群毀滅不復存在。
法嗣
萬松門下弟子很多,著名嗣法弟子有:嵩山少林寺的雪庭福裕禪師、大都報恩寺林泉從倫禪師以及在元太宗任中書令的耶律楚材、金朝著名的翰林李純甫等居士。他的弟子中除雪庭福裕外,還有東林志隆、木庵性英、乳峰德仁等人,先後做了少林寺住持。
雪庭福裕禪師早年在邢台淨土寺出家,拜淨土寺住持行秀禪師為師,後被派往嵩山少林寺任住持。據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曾有五大宗派,福裕到少林寺後,統一了五大宗派,創立了嵩山少林寺雪庭曹洞之少林曹洞正宗,並撰寫了子孫譜訣,此後歷代嵩山少林寺和尚均照此取名。這一譜訣的確立和延續,標誌著嵩山少林寺從此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子孫相繼的禪院。雪庭福裕禪師和他的師父萬松行秀禪師都是邢台淨土寺和河南嵩山少林寺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今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里依然還可以看到雪庭墓塔福裕的靈塔,最大的那個就是他的,而萬松行秀在邢台的墓塔已經被破壞,豈止墓塔,連赫赫有名的淨土寺也難覓其蹤。
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人,其八世祖突欲幾遼朝開國帝王阿保機的長子,曾封東丹王。自幼聰穎說學,博覽群書,兼通天文、地理、醫卜、釋老諸學。初仕金朝,後歸附成吉思汗,先後輔佐成吉思汗與窩闊台三十餘年,長期任中書令,是位治世良相,有“治天下良匠之”美譽。蒙古人傳統生產方式是放牧牛羊,嫻於畜牧,疏於農耕。公元1229年窩闊台即位,大臣別跌獻策說,漢人對國家毫無用處,不如將其統統趕走,將其耕田全部變為草地,讓蒙古百姓去放牧。耶律知道後遂向窩闊台提議,陛下將南下伐金,兵費之需甚為可觀,這從何而出吶,臣估計如向漢民徵收稅賦,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萬石,可足兵用,何以說漢人無用吶。窩闊台將信將疑,允其試行。兩年後,窩闊台在雲中起事,耶律楚材所設十路課稅使,皆送來歲貢薄藉。所征金銀粟帛與原奏比比皆符。窩闊台稱讚有加,卿不離朕左右,卻能使國家財用充足,南國大臣還有像你這樣能幹的嗎,窩闊台親用大觥為耶律楚材酌酒,以示獎勵。耶律楚材入仕前曾在萬松門下參禪三年,得其印可。後奉成吉思汗扈從西征,告別恩師,但兩人書簡不絕。宋代大和尚正覺作從容庵錄號為絕唱,耶律楚材堅請萬松為之評唱,以啟示後學。萬松從容錄成書後寄於在西征前線的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並為之作序。他自述當時的心境說,予西域伶仃數載,忽受是書,如醉而醒,如死而蘇,踴躍呼喚,東望稽顙,再四披繹,扶卷而嘆曰,萬松來西域矣。他對佛教虔誠之情溢於言表,與萬松的師生情誼,也在佛教史上留下一段佳話。萬松曾告誡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成為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