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雀

血雀

血雀(學名:Haematospiza sipahi):體重36-49克;體長155-182毫米。雄鳥除眼先、翼與尾為黑(或淡黑)色外,通體為鮮紅色;嘴鮮黃;雌鳥暗橄欖綠色,羽端較淡或帶黃色;腰鮮黃;嘴較暗。虹膜褐色;嘴黃色;腿和腳褐色。 棲息于山區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棲於松杉林、林緣的小喬木和山坡稀樹灌叢中。雜食性,食物中植物、動物均有,包括球果、漿果、植物種子和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血雀是美麗的觀賞鳥類,因數量太少,應嚴禁捕獵,以資保護。分布於尼泊爾、印度、緬甸以及中國的雲南、西藏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血雀 血雀

雄性成鳥:眼先、嘴基線和眼周紫紅色;尾及翅黑褐色,具紅色羽緣;尾下覆羽暗,具寬的紅色尖端;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具紅色先端,其餘體羽大都鮮深紅色,而頭和頸羽基部白色,其他部分羽基灰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深灰色。

雌性成鳥:上體從頭至背,包括翼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大都暗褐色,各羽具寬的橄欖綠色羽緣,而頭羽最鮮亮;腰和短的尾上覆羽鮮黃色;尾羽褐色,外側尾羽具暗橄欖色外緣;眼先、眼肉淡橄欖黃色,耳羽暗褐,沾橄欖黃,並具白色軸紋;頰橄欖黃色;喉灰白,沾橄欖黃色,羽中央具斑點;下體餘部灰色,羽中央多少具暗色斑,呈鱗片狀尾下覆羽白色,沾橄欖黃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發灰,亦沾橄欖黃色。

雄性幼鳥:大體似雌鳥,但腰羽呈桔色,上體多桔紅而非黃綠色。

虹膜褐色;嘴黃色;腿和腳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6-49g,♀36-44g;體長♂155-182mm,♀155-178mm;嘴峰♂13-16mm,♀13-16mm;翅♂95-105mm,♀86-98mm;尾♂67-71mm,♀66-71mm;跗蹠♂18-22mm,♀18-2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血雀屬於山區森林鳥類,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喜針葉林或亞熱帶山地林。通常於林間空隙或林緣地帶喜棲於松杉林、林緣的小喬木和山坡稀樹灌叢中。在雲南高麗貢山可達3000米以上,在西藏聶拉木可達4000米,有垂直遷徙現象。冬季常遊蕩到低海拔地區,但不到平原。此鳥喜棲松杉林、鬱林林緣的小喬木上和山坡稀樹灌叢中。

生活習性

留鳥,性好群居,常由5-6隻個體組成小群,也見單個活動者。性膽怯,善藏匿,也到林緣和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上。頻繁地在樹冠間飛翔,飛行迅速有力。飛翔速度較快。叫聲是一種宏亮悅耳的“too-eee”或“pleeau”聲,以及一種“kwee-i-iu”或“chew-we-auh”聲。其歌聲是一種清晰柔合的“par-ree-reeeeeee”鏇律。

食性屬於雜食性的,食物中植物、動物均有,主要以松樹和其他樹木種子、草子包括球果、漿果、植物種子和各種昆蟲及其幼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見於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及南部(怒江與龍川江間山脈、 騰衝幾大塘、 景東、 磨刀河)、 西藏(聶拉木, 錯那縣勒)。

血雀分布圖 血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血雀在西南山地繁殖。巢築於松林外緣的松枝上。巢大而厚呈杯狀,外壁由細枝和粗枝編成,內層為樹枝和植物纖維,巢內墊以獸毛。卵底色淺藍,上有鮮褐色和紫褐色點斑和線條。卵的大小為22-25毫米×17-18毫米。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