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菊類霜霉

蠟菊類霜霉

蠟菊類霜霉,菌類。病斑生葉上,初呈水浸斑片狀,後迅速漫及全葉,界限不清楚,暗綠色或壞死葉片為黃褐色。分布在中國、日本、俄羅斯。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蠟菊類霜霉蠟菊類霜霉

病斑生葉上,初呈水浸斑片狀,後迅速漫及全葉,界限不清楚,暗綠色或壞死葉片為黃褐色。霉層葉背生,常與寄主的葉毛糾結一起,較厚密,白色,污白色或略帶黃色。孢囊梗常1-2枝從氣孔出,無色,有隔膜,高280-540(平均350)μm;主軸長55-225(平均110)μm,粗6.6-12.5(平均9.0)μm,基部常稍膨大,上部常不規則的二叉、三叉或單軸分枝,分枝多向上變寬,末枝由1枝、2枝或3枝組成,長圓錐形,較剛直,長2.0-6.6(平均2.2)μm,頂端常鈍圓,少數略膨大,孢子囊橢圓或卵圓形,少數近球形,無色或略顯淡黃褐色,長17-37(均27.2)μm,寬13-27(平均20.5)μm,長:寬=1.33,基部具短柄。卵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黃褐色,生葉組織中,外壁平滑,直徑34-37μm。

中國分布

蠟菊Helichrysumbracteatum(Went.)Andrews.:四川雅安(MLSAU667,1387)。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俄羅斯。

本種特點

蠟菊屬於菊科鏇復花族Inuleae,是人們喜愛的一種夏季觀賞花卉植物。1935年日本Togashi&Egami將其上的一種霜霉,描述為PeronosporahelichrysiTogashi&Egami。1987年陶家鳳將中國同一種蠟菊上採到的菌,與日本原種的描述比較研究後,認為它們在主要形態方面很近似,應視為同種。但是,它們的孢囊梗,常為不規則的二叉、三叉或單軸分枝,末枝粗短,剛直,頂端鈍圓或稍擴大等特點,將它移放到了Plasmopara屬。Constantinescu(1989)在建立Paraperonospora屬的論文中,將分布於中國、日本、前蘇聯的Helichrysumbracteatum(Went.)Andrews.和H.orientale(L.)Gaertner上,原描述為PeronosporahelichrysiTogashi&Egami及Plasmoparahelichrysi(Togashi&Egami)Tao的菌,都作為硫色類霜霉Paraperonosporasulfurea(Togashi&Egami)Tao的寄主,將它們原來描述的名稱作為異名。事實上,他沒有得到蠟菊上的模式標本進行研究,而是根據文獻上對菌的描述,孢囊梗具三叉分枝以及孢子囊的大小而定的。他提到侵染菊科春黃菊族幾種蒿屬Artemisiaspp.上的硫色類霜霉,對蠟菊的侵染可能是偶然的。我們對他的分析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屬於春黃菊族的蒿與屬於鏇復花族的蠟菊的親緣關係很遠,不可能在中國、日本、前蘇聯都發生偶然侵染。而且從發病情況看,蠟菊上這一對寄主-寄生物的相互關係是非常親和的。病菌不但很順利完成了無性階段,還很容易產生出有性孢子。從形態上看。蠟菊上的菌孢囊梗分枝較緊湊,孢子囊較短圓,長:寬比硫色霜霉顯著地小。因此我們認為它們是不同的種,由於它具有類霜霉屬的特徵,我們將它重新組合成現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