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舌

蟾舌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舌,有解毒拔疔等功效。蟾舌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舌,解毒拔疔,主疔瘡。【功能主治】解毒拔疔。【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爛攤貼患處。【附方】治魚臍疔:(癩)蝦麻舌一個,研爛,用紅絹片攤貼,其根自出。【各家論述】《綱目拾遺》:拔疔。

基本信息

簡介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蟾蜍

【中文名】蟾蜍

【拼音名】 Chán Chu

【英文名】Toad tongue

蟾舌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舌,解毒拔疔,主疔瘡。

原形態

中華大蟾蜍

中華大蟾蜍

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技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常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常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膜,其餘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開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這跗褶,腹麵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亦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照片

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常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於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餘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來源

藥材基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舌。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剁頭取舌,洗淨,鮮用。

功能主治

【性味】味辛;苦;甘;性涼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解毒拔疔。主疔瘡

蟾舌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爛攤貼患處。

【附方】治魚臍疔:(癩)蝦麻舌一個,研爛,用紅絹片攤貼,其根自出。蟾肚皮代絹妙。(《瘡瘍經驗全書》蟾舌膏)

【各家論述】《綱目拾遺》:拔疔。

【摘錄】《中華本草》

【性味】味辛;苦;甘;性涼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解毒拔疔。主疔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爛攤貼患處。

蟾蜍

【附方】治魚臍疔:(癩)蝦麻舌一個,研爛,用紅絹片攤貼,其根自出。蟾肚皮代絹妙。(《瘡瘍經驗全書》蟾舌膏)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