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正式發行的大清郵政第一、二、三版蟠龍圖郵資片,均為國內互寄使用的“洋銀”1分面值,其正面採用中國傳統的豎直式設計,框線四角還嵌有陰陽太極圖,雖頗為端莊、雅致,卻不符合在華的歐美人士這一類重要用郵對象以“洋文”橫寫地址姓名的習慣。雖然可加貼若干蟠龍圖普通郵票及外國在華“客郵”郵票後寄往國外,但此種豎直的格式,不僅與UPU的有關規定相左,而且對這些來華的“洋人”來說,必須將其橫置書寫,多少總覺得有些不便。
在此背景之下,大清郵政為與國際慣例“接軌”,方便在華的歐美人士寄發郵資明信片,以適應今後加入UPU的需要,考慮再三之後,經過變通改為橫式設計的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終於在1908年應運而生。
發行始末
據史料記載,姍姍來遲的大清郵政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5月1日開始發行。該片正面首次改為橫式設計,取消了此前各版郵資片四周曾有的框線,中間醒目地加上了UPU的公用語文——法文以及中文“大清郵政明信片”字樣的雙語標頭,並以T型線分隔上下左右,而在其右上方,又重新設計了1種與蟠龍圖普通郵票的風格大體相似的蟠龍郵資圖,但其設計者姓名不詳(此時費拉爾已在上海病死)。因此種設計符合UPU的規範,故其後的我國普通郵資片,即基本沿用此格式設計而成。
該片由大清海關上海造冊處以一種米黃色卡紙印製,刷色為綠色,其中蟠龍郵資圖採用平版印刷,尺寸23.5×27毫米,面值仍為國內郵資1分,其餘中、法文標頭等文字部分則以凸版印刷。除了一般通常使用的單片外,該片與當時各國發行使用的普通郵資片一樣,還另發行有便於對方回復的對摺式雙片,其格式、圖案、文字與單片大體相同,面值則為去片、回片各1分。
大清郵政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發行之時,已是日益衰敗的大清帝國走向窮途末路的晚期。3年後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大清郵政亦改為中華郵政,此前印有象徵大清皇權標誌的各種蟠龍圖郵資票品隨即不合使用。雖然1912年(民國元年)初,中華郵政曾將該片加蓋“中華民國”字樣後暫時代用,但很快就被當年10月新發行的五色旗圖郵資片所替代,故該片(包括原片與被加蓋片)的實際使用時間較為短暫,目前存世的實寄片,多為在華洋人用外文書寫寄出。至於以中文書寫的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國內實寄片)較少的原因,恐怕不外乎當時大多數國人受傳統觀念所限,與外界通信時頗不願將書信內容讓受信人以外的他人知曉,由此而不習慣使用這從歐美傳來的明信片。
三、漢口寄國內的清四版蟠龍圖郵資片中文實寄片
位於華中腹地的漢口,因其交通發達便利,在清末時已是中國內地最大的通商口岸,沿江外灘一帶,先後辟有英、法、俄、德、日五國租界,華洋雜處,貿易興旺。大清郵政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發行後,自然也曾在業務繁忙的漢口郵局發售使用。目前多見當年從漢口寄往世界各地的國際實寄片,其“洋文”書寫大多“筆走龍蛇”,潦草難辨,且與第一、二、三版蟠龍圖郵資片的使用方式無大差異。筆者近年來經過刻意搜尋,已收集到清末中外人士從漢口寄本埠和外埠的第四版蟠龍圖郵資片國內實寄片(單片)各1枚,而且收、寄件人名址均以中文書寫,較為難得。現在此披露於後,並加以簡單描述,以饗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