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種之一]

蟒[蛇種之一]
蟒[蛇種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蟒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後肢的殘餘,現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蟒還是世界上蛇類品種中最大的一種,長達5~7米,最大體重在50~60千克。 屬無毒蛇類。

蟒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濕的森林中,為廣食性蛇類。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詞典釋義

蟒:mǎng〈名〉

蟒

(1)形聲。從蟲,莽聲。本義:巨蛇

(2)同本義 [python]。如:蟒蛇(又稱蚺蛇。一種無毒的大蛇。體長可達一丈以上,頭部長,口大,舌的尖端有分叉,背部黃褐色,有暗色斑點,腹部白色,多產於熱帶近水的森林裡,捕食小禽獸。肉可食,皮可制物);蟒袍(清時皇帝、皇太子有龍袍,其下如皇子、親王以及一品官至七品官,皆有蟒袍)

(3)蟒袍的簡稱 [ceremonial robes worn by mandarins]
上面正居中,懸著榮、寧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 《紅樓夢》

(4)又如:蟒繡(又叫蟒衫,蟒服,蟒衣,即蟒袍;明、清時皇子、親王、一品至七品官所穿,衣上用金線繡蟒,形狀像龍,四爪。蟒數自八至五,按等級區別)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蟒蛇

一級保護動物金花蟒一級保護動物金花蟒

【拉丁學名】:Python molurus
【俗名】: 南蛇 琴蛇 蚺 巴蛇 大麻蛇 埋頭蛇 梅花蛇 金花大蟒 黑尾蟒
【英文名】:Indian python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瀕危等級】:瀕危
【致危因素】:過度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
【國內分布】:雲南(南部),向東到福建,海南,香港,四川
【國外分布】: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向東到印度支那,南至印度尼西亞

地理分部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據筆者調查,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的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
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形態特徵

蟒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

緬甸蟒緬甸蟒

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段預告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

生活習性

蟒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類,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濕的森林中,為廣食性蛇類。主要以鳥類、鼠類、小野獸及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為食,其牙齒尖銳、獵食動作迅速準確,有時亦進入村莊農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時雄蟒也傷害人。卵生,每年4月出蟄,6月份開始產卵,每產8~30枚,多者可達百枚,卵呈長橢圓形,每卵均帶有一個“小尾巴”,大小似鴨蛋,每枚重約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產完卵後,又盤伏卵上孵化的習性。此時若靠近它,性凶容易傷人。

生活環境

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桿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夏季高溫進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用身體緊緊纏住,將獵獲物縊死,然後從獵獲物的頭部吞入。

飼養過程

新引進的蟒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餵。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

圖中大部分是網紋蟒,一條非洲岩蟒,和3條緬甸蟒!圖中大部分是網紋蟒,一條非洲岩蟒,和3條緬甸蟒!

蛇,可在10~15天后採取人工填餵。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餵精牛肉1~1.5千克。填餵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餵蟒蛇。強行填餵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餵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 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后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儘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

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濕度為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

飲食習慣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如廣西梧州外貿倉1960年收購一條10公斤重的蟒蛇,吞食了15公斤的家豬。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

雌雄鑑別

蟒蛇體重達5千克以上時機達到性成熟。可以從外形上進行雌雄鑑別。雄蟒靠近肛門對那段尾巴較為膨大,尾巴自前往後漸漸變細‘雌蟒怎肛門後尾部膨大不明顯,尾巴在肛門之後突然變細。另外,雄蟒在肛門兩側有明顯的後肢殘餘痕跡,雌蟒則無;雄蟒的肛門後數厘米處若用手指擠壓,由後往前平攤,會從泄殖肛腔內露出兩條有肉汁倒刺的交配器,雌蟒則沒有。在人工飼養狀況下,雌、雄蟒的比例搭配為1:3較為適宜。

識別特徵

我國產最大的蛇,體長3~7 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肛孔兩側有爪狀的角質物,為後肢痕跡,雄性更顯著。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尾下鱗大部為雙行。體背及體側有雲豹狀的大斑紋,頭背黑色,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眼後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黃白色。體鱗光滑,在頸部約56~64行,體中部64~71行,肛前40~44行,腹鱗250~262枚,尾下鱗63~70對。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段預告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

致危因素以及現狀

①蟒蛇常在夜間進入村莊,獵獲家禽,家畜,有時也入河中獵食魚類,飽食後未立即返回隱蔽所時,常被人捕捉。

蟒

②在國內,蟒蛇已成為外貿收購站的收購對象,長期以來,對蟒蛇採取濫捕,不分季節和大小,任意收購和捕殺,導致數量大減。

③有些產地森林的開伐,致使蟒蛇的棲息環境範圍縮小。

④產地的耍蛇人以蛇營利,長期使蛇脫離野生環境,影響其繁衍增生。因上述種種原因,蟒蛇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在產地的外貿倉和一些動物園都進行了養殖蟒蛇的工作。人工養殖條件下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在廣西梧州外貿倉,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期:第一期卵,直徑10 mm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 mm,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 mm,短徑37~62 mm,重54~101 g,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餵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如廣西南寧等動物園,養殖40 kg以上的蟒蛇,每月可餵2次,每次投5 kg的食物。

馴養繁殖狀況

在產地的外貿倉和一些動物園都進行了養殖蟒蛇的工作。人工養殖條件下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在廣西梧州外貿倉,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期:第一期卵,直徑10 mm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 mm,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 mm,短徑37~62 mm,重54~101 g,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餵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如廣西南寧等動物園,養殖40 kg以上的蟒蛇,每月可餵2次,每次投5 kg的食物。

常見病

人工飼養蟒蛇時,要注意寄生蟲給它帶來的危害。如在蟒蛇鱗片的縫隙中常寄生有扁虱,它對蟒蛇的危害極大,可使蟒蛇患痘瘡性疾病。寄生有扁虱的蟒
黃金蟒黃金蟒
蛇,常表現為無精神、不愛活動、經常吐食,蛻皮時不呈片狀。因此要經常給蟒蛇洗浴,保持其身體的潔爽。並經常檢查,一旦發現應立即人工摘除,在塗抹些植物油以防止蔓延擴散。 蟒蛇的胃和腸道里常寄生有蛔蟲,病症較重的蟒蛇可引起肺炎、肺膿腫和呼吸道感染,這些均會導致蟒蛇相繼死亡。有蛔蟲的病蟒常表現為進食不正常,即使勉強進食也會把食物吐出來。蛔蟲殘食的高峰期,會發現蟒蛇不停的點頭,有時還會從氣管里噴出帶有泡沫的痰或黏液等。已經發現蟒蛇有蛔蟲寄生時,要立即對其進行驅蟲治療。驅蟲方法可參照後章的蛇類驅蟲療法,用藥劑量須根據蟒蛇的體重及病情而定。驅蟲預防最好每年2次,春季和秋季各進行一次。亦有人認為,蟒蛇驅蟲的最佳時機在盛夏。 肺炎
是引起蟒蛇死亡的主要疾病,對蟒蛇的危害較大,常易引發大批死亡。蟒蛇得此病後,有氣喘、流淚、口吐白沫、不停地飲水等跡象。一經發現應立即抓住隔離治療,治療時最好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菌必治等進行肌肉治療注射,每天1~2次,10~15天可望治癒。如發現較早,則治癒的可能性較大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於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①建議各產地環保工作者,結合自然保護,訂出對蟒蛇的保護條例。
②對產地民眾做好保護蟒蛇的宣傳教育工作。
③嚴禁在蟒蛇的繁殖期(4~6月)進行捕獵。
④建議各地動物園進行蟒蛇的人工繁殖試驗,使其繁衍增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