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蚟孫、促織、吟蛩、將軍、屈屈、蛆蛆、叫雞、唧唧、鬥雞、蛐蛐、夜鳴蟲
入藥部位
成蟲。
性味
味辛、鹹,性溫。
歸經
歸膀胱、小腸經。
功效
利尿消腫。
主治
用於癃閉,水腫,腹水,小兒遺尿。
相關配伍
1、治小水不通,痛脹不止:蟋蟀一個,陰陽瓦焙乾,為末。白湯滾下。小兒減半。(《醫方集聽》)
2、治跌扑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綱目拾遺》引《養素園集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6隻;研末,1-3隻。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于田間雜草堆下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形態特性
蟋蟀,全體黑色,有光澤。頭棕褐色,頭頂短圓,頭後有6條短而不規則縱溝。複眼大,半球形,黑褐色。單眼3個,位於頭頂兩端的較小,位於頭頂中間的1個較大。觸角細長,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後翅灰黃色。足3對,淡黃色,並在黑褐斑及彎曲的斜線,後足發達,背面有單行排列的棘,腿節膨大。腹部近似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黃色。
生長環境
生活於雜草叢中,也見於枯枝爛葉及磚石之下。若蟲在洞中越冬,3-4月間開始爬出洞穴活動,以各種作物幼苗為食。6月初變為成蟲,7-8月間交尾產卵,9月後陸續死亡。卵期約30天。多夜間外出覓食。雄性善鳴喜斗。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藥材性狀
全體呈長圓形,黑色,長1.5-2.2cm,寬約5mm。頭略呈三角形;複眼1對,橢圓形,長徑1mm,觸角1對多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後胸被翅所遮蓋,後胸末端有尾毛1對,長1-3mm。雌蟲在尾毛之間有一產卵管,長約1cm。胸足3對,多脫落。氣臭,味鹹。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
2、其他作用,有興奮膀胱括約肌和緩解輸尿管痙攣的作用。
相關論述
《藥性考》:“能發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