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合成纖維

蛋白質合成纖維

利用生物蛋白質特別是不易利用或廢棄的生物蛋白質,人工合成人們所需要的、高品質的合成纖維生產技術。

定義

利用榨油後的大豆、油葵、花生、芝麻、菜籽餅渣和動物乳酪、毛、皮、昆蟲等原料中提取蛋白質,通過添加功能性助劑,改變蛋白質空間結構,經濕法紡絲而成的纖維。

優點

①.蛋白質合成纖維外觀和性能接近蠶絲,它具有蠶絲的光澤和高貴、豪華的風格,又兼有蠶絲的吸濕、透氣的優點。而色牢度、強度又優於蠶絲,特別是它的導濕性是蠶絲無法相比的。因而該產品的性能指標達到甚至某些指標超過蠶絲。另外,蠶絲的單纖是由蠶的口徑和吐絲力量決定的,人工無法改變,而蛋白質合成纖維可人為地改變噴絲孔徑大小,調整生產工藝,生產出不同單絲纖度和不同品質的系列化產品,可廣泛的套用於紡織領域,因而,該纖維的套用面將遠大於蠶絲,又由於外觀色澤與蠶絲酷似、光澤柔和鮮亮,著衣有高雅、豪爽、華貴之感,市場前景相當廣闊。

②.蛋白質合成纖維柔似羊絨,而強度又高於羊絨,其短纖維可與羊絨混紡,彌補其強度低、導濕性差的特點,生產出高檔的羊絨製品及豪華的外衣。

③.蛋白質合成纖維與棉花相比,光澤、柔軟、強度、導濕性均超過棉花。與棉花混紡,能彌補棉纖維不足,使其達到最終提高紡織品檔次的目的。因而它將作為一種新型高檔的紡織材料,促進棉紡業直到整個紡織業的發展。

④.蛋白質合成纖維在生產合成時可加入人體所需要的元素和抗病、防病、滅菌的成份,製成保健內衣,這又是該產品的獨道之處。是人類現代健康服用材料的最佳選擇。

⑤.蛋白質合成纖維所用原材料來自農業、牧業、飼養業產品,年復一年,可以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大規模大批量生產。而化學纖維的原料來自石油、煤炭,地球上石油、煤炭儲藏量逐步減少,化纖原料會日趨緊張。據有關資料報導,50年到70年後,地下石油將枯竭,全世界每年幾千萬噸的化纖產量將為零。到那時,蛋白質合成纖維將會表現出更重要的作用。

⑥.質地柔軟,親膚舒適,且吸濕性、放濕性、透氣性好,無靜電、無刺激,是理想的保健內衣材料,為此被稱為“人造羊絨”。

⑦.該產品由於其本身具備以上優秀的物理指標,為此,它可以與各種化纖及天然纖維進行各種不同比例的混紡、交織,從而提高各種紡織材料的性能,最終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

蛋白質合成纖維填補了我國作為紡織大國在紡織原料開發方面的一項空白。它的出現必將在棉紡、毛紡、絹紡領域掀起新產品的開發浪潮,給紡織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生產歷史

1884年,在明膠液中加入甲醛進行紡絲,製得明膠纖維;

1904年,Todtenhanpt用奶中提煉的酪素進行紡絲,製得酪素纖維;

1935年,Ferretti對酪素纖維的製備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義大利SAIN公司開發了酪素纖維;

1936年,英國Courtaulds公司開發了酪素纖維;

1938年,英國ICI公司製備了花生蛋白纖維,商品為Ardil,該纖維吸水率為14%左右,斷裂強度為0.8g/D;

1938年,日本油脂公司開發了以大豆為原料的纖維;

1939年,Corn prodrct Refining公司從玉米中提煉蛋白質用醇或鹼溶解紡絲製得玉米蛋白纖維,商品名為Vicara Ardiln Fiber,該纖維比重為1.25,吸水率為10%左右,斷裂強度為1.2-1.5g/D;

40年代初,美國、英國研製了酪素纖維,商品名為Arcalic(美)、Fibralane(英)比重是為1.4,吸水率為14%,斷裂強度為0.8-1.0g/D,延伸度為15%,耐熱水性不好;

1945年左右,美國杜邦、日本研究了大豆蛋白纖維,美國商品名為Soylon,吸水率為11%左右;

1948年,美國Virginia Carol Chemical公司開發了玉米蛋白纖維;

1969年,日本東洋公司敦賀工廠開始研製和試生產牛奶蛋白纖維,取名為Chinon,它是由牛奶蛋白和丙烯腈接技共聚反應而製得。

由於受早期科技水平的限制,上述研製的各種蛋白質纖維因強度低、纖度大、物理機械性能差、產品性能不具備服用要求,設備技術難度大等原因而未能實現工業化生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東洋紡公司又重新開發了以紐西蘭牛奶為原料與丙烯腈接枝共聚蛋白質纖維“Chinon”,它是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酪素蛋白質纖維最早的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產品具有天然絲的光澤和手感,有較好的吸濕和導濕性,極好的保溫性,穿著舒適,但投產三十年一直不能擴大生產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