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平。
歸經
入肝、心經。
功效
解毒。
主治
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鮮品絞汁。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碎曬乾。
形態特徵
草本,直立,高7-20cm。具匍匐莖,逐節生根;直立莖四棱形,肉質,通常帶紅毛,密被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2.5cm,密被柔毛及長柔毛;葉片膜質或近紙質,卵形或廣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平截或心形,長5-8cm,寬3-5cm,7-9基出脈,邊緣具細淺鋸齒,齒尖具刺狀尖頭,葉面被糙伏毛及密柔毛,有時糙伏毛基部具白色小圓斑點,基出脈微凹,側脈不明顯,背面被極細的微柔毛及極疏的糙伏毛,基出脈及側脈微隆起。聚傘花序具1(-2)次分枝,長3-4cm,總梗長2-2.5cm,花梗長約1mm,果時增長達2-3mm,均被微柔毛及有時雜有疏腺毛,四棱形;花萼管狀漏斗形,具四棱,近先端縊縮,長約5.5mm,被密微柔毛及疏腺毛,裂片廣三角形,先端急尖,具刺尖頭,長約0.5mm;花瓣淡紅色、紅色或紫紅色、倒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急尖或長急尖,略偏斜,長8或6mm,寬3.5或2mm,被疏腺毛;雄蕊4枚能育,4枚退化成絲狀,能育者長約13mm,花葯披針狀長圓形,長約6mm,退化者無花葯,長6-10mm;子房卵形,先端平截,具膜質冠,4裂,裂片頂端具齧蝕狀細齒。蒴果廣卵形,具鈍4棱,4裂;宿存萼與果貼生,較果略長,被疏腺毛,以上部為多,長及直徑約4mm。花期4-5月,果期約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300m的山谷疏林下、水旁岩石縫間或積土上,分布於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用於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