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虎脛骨:為虎的髕骨。虎骨常見四腿骨,“鳳眼”、“邦骨”最顯著,爪鉤皮毛易辨認,祛風定痛健筋骨。
來源
為貓科動物虎Panthera tigris L.的骨骼。產地
國內虎分東北虎和華南虎兩種:東北虎主產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區;華南虎主產中南、西南地區。進口虎骨主要有盂加拉虎、澳洲虎同非洲虎,分別產於印尼、泰國、越南等國以及澳洲、非洲。採收
全年均可捕捉,冬、春兩季較好。將捕得之虎殺死後,剝去外皮,削去筋肉,取其淨骨,一骨留下四腳上的皮毛和爪鉤,陰乾,以保持完整,便於與其它獸類的骨骼區別。藥材形性
頭骨略呈半圓形,額骨平,吻部短,前額上部有一淺槽,頂骨後面常有一棱脊,兩側髂骨弓向外展出,略呈三角形.眼眶下面各有一橢圓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齶骨生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4對;下齶骨生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3對,共30個牙齒。犬齒圓錐形,基部直徑可達2cm以上,牙冠長右達5cm以上,臼齒呈山字形。
身骨頸椎7節,形體粗壯。第1節呈蝶形,第3-7節呈馬鞍形。胸椎13節,第11節棘突極度縮短,第12-13節棘突向前傾斜。兩側聯結肋骨13對,肋骨兩頭圓中間扁,並與胸骨相銜接。腰椎7節,薦椎3節常癒合成1塊。尾堆22-28節,多為雙數。
坐骨1具,左右對稱。肩胛骨2塊,呈扇形。
四肢骨
又稱“四腿骨”。上節均為1根獨骨,明顯棱狀,下節均為2骨合成。前肢上節(肱骨)下端靠近環處側面有一扁長孔,習稱“鳳眼”,下節兩骨(尺骨、橈骨)相似並立,形略扁,主骨較長,呈卡尺形,邦骨(橈骨)略短。後肢上節(股骨)呈圓柱形,能四側放平而不晃動,上端內側有一圓軸稱“股骨頭”,下端有長圓形的凹槽,為膝蓋骨的所在處。下節主骨(脛骨)粗而呈稜柱狀,邦骨(腓骨)較細。前足5趾,後足4趾,均具黃褐色帶有黑色條紋的皮毛,趾端有粗短爪鉤,爪鉤黃白色或灰白色,光滑油潤,爪鉤呈棱形彎鉤狀,向內彎處略平無裂紋,爪鉤呈圓棱狀。
骨質重而堅實,腿骨斷面中空,空隙跟約占骨的1/3,內見骨髓形似絲絡狀,棕黃色或灰黃色。氣腥濃。
以骨骼大、體重、質堅、淡棕黃色、骨髓見絲瓜絡狀、氣腥濃、無殘肉者為佳;以身小、體輕,灰白色,帶殘肉者質次。
[炮製] 虎骨
取原藥材,用清水浸漂,冬、春季漂10-15天,夏、秋季漂3-5天,撈起入清水中漂淨,用刀颳去腐肉及筋膜,洗淨,陰乾,鋸成小段。或分開大小個,陰乾。
砂炒虎骨
先將砂置鍋內,武火加熱,至砂滑利容易翻動時投入虎骨段,炒至質酥,表面呈黃色時取出,篩去砂,趁熱投入醋液(虎骨100公斤,用醋20-30公斤)中稍浸,撈起,曬或烘乾,碾碎即可。砂燙後,能使虎骨受熱均勻透徹,發生裂痕;醋淬後,使其鬆脆,易於打碎煎液。砂燙醋浸,可增強止痛效果並去除腥氣。
油炙虎骨
先取麻油(先取麻油(虎骨100公斤,用麻油20-30公斤)置鍋內,加熱至沸時投入虎骨段,炸酥取出,或塗抹麻油,置火上烤酥取出,碾碎.亦稱“制虎骨”。油炙後,使其質地酥脆,便於粉碎和煎煮,亦可減少腥臭之氣。
[成分] 含蛋白質、磷酸鈣,虎骨膠,虎骨膠經水解得多種胺基酸。
[性味、歸經] 辛溫,入肝、腎經。
[功用] 祛風定痛,強筋健骨。用於風濕痹痛、腳膝痿軟。
[處方名] 虎骨
炙虎骨。
[用量、用法] 3-15克,煎服。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 骨發黑者不可入藥。
[保貯] 放箱內保存,防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