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歸經
歸肺、脾、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小兒發熱,咳嗽氣喘;外用於中耳炎,耳廓潰爛,疔瘡,癤腫,濕疹。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
炮製方法
去雜質,切段備用。
生理特性
虎耳草,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纖細;匍匐莖細長,紫紅色,有時生出葉與不定根。花期5-8月,果期7-11月。生於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叢、草甸和陰濕岩石旁。喜陰涼潮濕,土壤要求肥沃、濕潤,以密茂多濕的林下和陰涼潮濕的坎壁上較好。
產地
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河北、陝西、甘肅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聤耳,搗汁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