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蘭嶼崖爬藤
種拉丁名:TetrastigmalanyuenseChang
科拉丁名:Vitaceae
屬拉丁名:Tetrastigma。
外觀形態
蘭嶼崖爬藤,也叫蘭嶼粉藤(台灣植物志),(Tetrastigma lanyuense Chang inBull. Taiwan Prov. Pingt. Inst. Agr. 9:23. 1986"utlanyuensis". —— Cissus lanyuensis (Chang)F. Y. Luin Fl. Taiwan. 3:670.1977.),木質藤本植物。小枝圓柱形,無毛。卷鬚不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
蘭嶼崖爬藤葉為掌狀5小葉或3小葉,小葉長7-12厘米,寬4-6.2厘米,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最寬處在中部,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闊楔形,邊緣呈波狀,每側有8-10個細鋸齒,側生小葉卵橢圓形,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闊,斜楔形,外側有5-7個波狀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側脈5-9對,網脈兩面不明顯突出;葉柄長5-10厘米,中央小葉柄長2-2.5厘米,側生小葉柄長1-2厘米,無毛。
花序特徵
蘭嶼崖爬藤聚傘花序與葉對生或假對生,花序梗長約3.5厘米,無毛;花梗長3-4毫米,無毛;花蕾卵橢圓形,高2-2.5毫米;萼細小,4淺裂,外面無毛;花瓣4,卵橢圓形,頂端呈頭盔狀,無毛;雄蕊4,在雌花中花絲絲狀,花葯敗育;花盤在雄花中不明顯,呈環狀;子房錐形,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短,柱頭淺4裂。
蘭嶼崖爬藤果實倒卵圓形,直徑0.8-1.2厘米,有種子2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圓形,基部有短喙,表面有皺紋,種臍在種子背面下1/4處呈圓形,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基部向上斜展達種子頂端。蘭嶼崖爬藤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蘭嶼崖爬藤產於中國台灣省。生濱海灌叢或次生林中。蘭嶼崖爬藤模式標本采自台灣省蘭嶼。
物種鑑別
蘭嶼崖爬藤較特殊,呂福原在《台灣植物志》(1977)中依據花序與葉對生的特點把蘭嶼崖爬藤組合到白粉藤屬CissusL.中。作者檢查存放在英國邱園標本館模式產地標本C.F.Chang8994號,其種子特點應屬崖爬藤屬,而與白粉藤屬種子大不相同;另附在標本台紙上並標明得自模式號C.F.Chang2791標本的花特點,特別是花柱4裂,說明蘭嶼崖爬藤實屬崖爬藤屬;花序對生,在狹葉崖爬藤的某些個體植株中存在。
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
崖爬藤屬(Tetrastigma)為植物界之一植物屬。該植物於植物分類表上,歸於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鼠李目( Rhamnales) 葡萄科 (Vitac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