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他於1991年從桂林農業學校園藝專業成人班畢業後,曾在縣特產局工作。特產局改制後,他放棄了教書和從事林業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黃寶村擔任副村長,1993年擔任村支書。蘭吉武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生態蔬菜——西紅柿,從村人均年收入僅300餘元,發展到村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使黃寶村屯屯通公路,公路入戶率達80%;18個村民小組有15個架通了自來水;屯屯通電,家家戶戶用上了電、沼氣。[1]編輯本段
人物特寫
蘭吉武有自己獨到的“苦樂觀”:村乾苦就苦在想為父老鄉親做很多很好的事情,可是卻做不來,力不從心;村乾的快樂很多,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村莊的變化和村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進步與文明,看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向前邁進。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蘭吉武硬是帶領村民從人均年收入僅300餘元,發展到今天的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從過去的緊巴憋氣日子,到現在的富裕幸福生活。據統計,近十年來,黃寶村幾乎家家戶戶建了磚混結構新房子,或是對舊房子進行了改造裝修。新建的房子價值大多在15萬以上,這些得益於西紅柿種植的房子,被當地民眾親切地呼為“西紅柿房”。彩電、冰櫃、洗衣機等貴重的家電用品,已一一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黃寶沖的彭鈺傑,種了三四年西紅柿賺錢後,便看準運輸市場買車跑運輸,很快成為了致富典型。彭鈺傑現在與朋友合夥已擁有了大工程車、貨櫃車等幾台車,日子越過越紅火。蘭吉武上任伊始,就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千方百計為鄉親們尋找新的致富路子。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裡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決定在車田、兩水等少數民族鄉開發種植西紅柿的信息,像春風一樣拂過了蘭吉武的心頭。他一刻也閒不住了,一邊和政府相關部門聯繫,一邊熱情地動員親友帶頭試種,同時自己抽取時間向縣農業技術人員學習種植技術,並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種植。有了第一步,便不愁發展,在蘭吉武的日思夜想與多方操心下,一條產業致富路就這樣開始了,並且越走越大,越走越寬,越走越強。在蘭吉武的帶動下,過去的落後面貌與陳規陋習漸漸褪去了,換之而起的是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父老鄉親安居樂業、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新形象。人們不再為了點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打牌賭博、打架鬥毆等現象少了,社會安定,人人創業。筍山頭屯的一位致富了的苗族同胞曾對著漂亮的村莊大聲地為遊客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了遊客心裡一道格外魅力迷人的風景。現在黃寶村80%的農戶種植了西紅柿,全村共種植西紅柿600畝。種得最好的是茅坪屯,全屯30多戶全種了西紅柿,多的5畝,少的2畝,共100多畝,2010年西紅柿價錢好,僅此一項為全屯增收100多萬元,使該屯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000元。種得最多的是鄒興家,5畝地種了7000多株,據車田苗族鄉農貿市場管理人員介紹,在西紅柿生產銷售旺季,鄒興家賣得最好的一天收入7000多元,今年的純收入近10萬元。
蘭吉武擔任支書的近20個年頭,是黃寶村各族民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好時期,村委會辦公條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屯屯通公路,公路入戶率達80%;18個村民小組有15個架通了自來水;屯屯通電,家家戶戶用電、用沼氣,很少有民眾再上山砍柴,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