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圖[傅抱石創作畫作]

蘭亭圖[傅抱石創作畫作]
蘭亭圖[傅抱石創作畫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蘭亭圖》是傅抱石先生於1942、1945、1956年分別創作的紙本水墨設色畫。 傅抱石繪製《蘭亭圖》,傾注著畫家對生命自然的深刻體驗和理解,其筆下流淌著深遠的人文精神以及精湛的繪畫技法,為後人所敬仰,融合秀美的山水風光、獨享的畫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於一體,千古流芳。

作者:傅抱石
材質:紙本水墨設色
規格:60.8×100.2cm
創作年代:1956年
收藏:中國美術館
款識:一九五六年除夕完成於金陵,抱石記
鈐印:傅抱石印(白文);往往醉後(朱文)

蘭亭圖[傅抱石創作畫作] 蘭亭圖[傅抱石創作畫作]

作品描繪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書法名家王羲之與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雅集於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的歷史故事。會上王羲之乘帶著酒意,當場揮毫為眾人詩賦作序,抒寫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懷,留下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蘭亭圖》即依此序而創作,再現了蘭亭雅集流觴賦詩的盛況。

此《蘭亭圖》中人物、景物參差錯落、層次分明,節奏、韻律拿捏到位。作者借鑑傳統中國畫的構圖方式來描繪茂林修竹、曲水流觴這一宏大場面,空間寬闊、 內容豐富,將五十餘位主僕人物與場景合理巧妙地統一在畫面中,堪稱其人物與山水互為映襯的經典之作。畫中蒼松扶疏,青竹婆娑,石橋橫溪,蘭亭隱於畫面右上 一隅,茂林修竹中,數十位文人雅士分列曲水兩岸,水中紅觴點點,高士們三五成群,或是遊憩溪邊,或是賦詩作對,亦或是觥籌交錯,恣意縱歡,“雖無絲竹管弦 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畫家賦予蘭亭雅集以新的意境。作品中樹木用筆瀟灑,用墨酣暢,收放自如,濃淡、乾濕之間盡顯松林竹簧的秀拔之姿。傅抱石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等人的影響,直接繼承了傳統人物畫的骨法用筆。在此件作品中,人物用線疏朗流暢、精煉細緻,人物造型高古,各具情態,將高士們 超凡脫俗、放浪形骸的氣韻神采表現得恰到好處,頗具傳神之妙。在用色上,此作設色明麗,人物著裝五彩繽紛,濃卻不失雅致,水墨、石綠、赭色的渲染層次豐 富,令山陰蘭亭氣勢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躍然於紙上。

傅抱石曾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說到:“我搜羅題材的方法和主要來源有數種,一種是美術史或畫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雲台山圖卷》,一種是古人(多為書畫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紀念的故事或行為……題材雖舊,我則出之以較新的畫面。譬如《蘭亭圖》,是唐以來人物畫家的拿手戲,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劉松年乃至明季的仇英,都精擅此題。據各種考證,參加蘭亭集會的人物,有畫42個的,有畫27個的,由於王羲之當時沒有記下到會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誰,究有多少,無法確定。我是大約想,畫33個人,曲水兩旁,列坐大半。關於服裝和道具,我是參考劉松年。就全畫看來,從第一天開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嘗一刻忘記過這畫應當浸在‘暮春’空氣里,我把蘭亭遠置茂林之內,‘惠風’雖不敢說畫到了‘和暢’,然一種煦和的天氣,或不難領略的。”(《傅抱石論藝》,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第185頁)“傅抱石的人物畫不似山水畫那樣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他在各時期創作的人物畫除了在題材和構思上重複,在整體風格上無過多變化外,在人物情態及作品內在氣韻上均表現出了明顯的一致性,因此可推測他創作於1956年的《蘭亭圖》之構思應與上文所引述的創作於1942年《蘭亭圖》時的想法是一致且連貫的,但他在對這一“老畫題”的反覆表現中沒有陷入窠臼,而是注入了個人對“蘭亭雅集”的獨特理解和表達。當他的山水畫在新中國推陳出新,顯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時,他的人物畫卻沉浸在濃厚的傳統文人情懷中,其筆下那些性格清雅、古意盎然的人物所透溢出的超然雋逸的精神氣質既體現了他個人的學養所好,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理想人格的推崇和追求。

2017年12月17日晚,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本場共90件精品上拍。其中,傅抱石《蘭亭雅集圖》以諮詢價形式上拍,以5200萬元起拍,6300萬元落槌,加佣金以7245萬元成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