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1941年-1944年北平市立第三中學高中畢業。1944年-1946年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二年級肄業。
1946年參加中共北平市地下黨,在黨領導下的祖國劇團任團委、演員、並參與組織北平市戲劇團體聯合會任常務委員。
1952年參加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歷任演員、導演、副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現為離休幹部。曾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委員。
1993年引導演話劇《李白》獲文化部文華獎,1994年因話劇《天之驕子》獲北京市第一屆金菊花獎。
曾在話劇《蔡文姬》中飾周近、《雷雨》中飾周萍、《膽劍篇》中飾范蠡、《智者前慮、必有一失》中飾葛路莫夫。
曾導演過話劇《老師啊老師》、《王昭君》、《遛早的人們》、《李白》、《虎符》、《天之驕子》、《蔡文姬》。
1996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在電影《鴉片戰爭》飾道光荒地。
幾十年來多次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辦表演學員班、培養出各個年齡段的出色演員,為北京人藝舞台後繼有人做出貢獻。
曾任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早年經歷
蘇民是其父48歲才有的孩子,在家最小,排行第六。談起自己成長的家庭,蘇民是這樣概括的:算是一個讀書人家,但是有一定的封建性。“父親對男孩子很少有笑容,這裡顯而易見,他寄託的希望,是將家庭的責任落在男孩子身上。”
蘇民的父親在東北為張作霖的部下做過兩任縣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一家人坐著騾子車,從東北經過熱河,到北京落了戶。那年蘇民6歲,剛上國小。“白天上學,晚上得跟父親念書。《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漢唐文》,每天得背,短的背一篇,長的背一段。即使他白天工作很累,晚上也要檢查,背不上來是要打手心的。但從不打右手,因為右手要寫字。還要把寫的字拿出來讓他檢查。”
正是這種嚴格的家教,讓蘇民受益匪淺。比如,蘇民學書法,尤其是隸書,頗見功力;蘇民能作詩,親朋好友間以詩往來;蘇民能作畫,20年前的一幅山水長卷,讓觀者嘆其“筆法細膩,氣韻生動”。這也是蘇民成為“人藝”著名導演的底蘊。
書香門第,又世代為官,因此蘇民的父親對演戲是深惡痛絕。在他的觀念里,乾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當戲子!但是,蘇民卻被革命吸引,投身到進步的戲劇運動中。
1942年,蘇民在北京第三中學上高二的時候,學校有個同學領來一個北大法學院的學生,來給大家排戲。戲演完之後,他就給出了個主意:“你們這么喜歡演戲,乾脆組織個劇團吧。”一說組織劇團,大家非常贊同,於是就有了“沙龍”劇團。
蘇民說:“從1942年成立,一直到1946年,這時候我們都上大學了,這個劇團也沒有散,後來又把各個大學聯繫了起來,成立了‘戲劇團體聯合會’,我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正是這個階段,濮存昕的媽媽賈銓認識了蘇民。賈銓說:“當時我們在中學,每學期、每一學年結束,都要演話劇,蘇民他們劇團給我們幫助。他那時候叫濮思洵,我對他不太了解。我哥哥說,給你介紹一個人,這人家庭條件挺好的,特別能吃苦。後來一見面,挺樸實的,留下了好印象。到1946、1947年,在《青春》里他演田喜,在《虎符》里演信陵君,排《嫦娥》他又搞設計,什麼都行,我就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才氣,印象就更好了。那時候沒有什麼浪漫的內容,就是工作,就是幹活。因為大家相互都有好印象,所以很快就明確關係了。我們是通過介紹,自由戀愛的。”
個人生活
蘇民的兒子濮存昕成長於人藝大院,耳濡目染了人藝最輝煌時期的老一輩演員們的排練與演戲,後來,他也當了一名演員。只是,由於父親的關係,濮存昕一開始頂著太多的壓力,在1989年北京人藝第二版《雷雨》中,濮存昕甚至接過父親的班,飾演第二代周萍。
2016年8月28日凌晨,蘇民於家中在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89歲。
個人作品
參演電影
鴉片戰爭 (1997) .... 道光皇帝
三國演義 (1995) .... 司馬徽蔡文姬 (1978) .... 周進
參與製作
青年魯班 (1964) .... 作曲人物著作
著作有《關於戲劇藝術審美的規律》、《論焦菊隱導演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