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古鎮

周莊古鎮

周莊古鎮是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蘇州城東南,位於崑山[江蘇]、吳江、上海三地交界處。 周莊古鎮四面環水,因河成鎮,依水成街,以街為市。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800多戶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 周莊古鎮主要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吳王子搖及越搖王封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境域屬江南道蘇州府。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蘇州府因人口興盛,農商繁茂,賦役倍增,故析蘇州府置縣,稱長洲縣。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公郎在此經農設莊,舍宅庵捐田地建稱“泉福”的寺廟,百姓感謝周迪公郎的恩德,改稱貞豐里為“周莊”。靖康之變,二十相公金和隨宋室南渡在此定居,人煙逐漸稠密。
元至順元年(1330年),浙江湖州沈家漾人沈祐及子沈萬三遷周莊東莊地,躬耕起家,後從事貿易,使銀子浜西側南北市街中段出現草市。
明初始成集鎮。成化年間,改隸松江府華亭縣。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華亭、上海兩縣部分建青浦縣,境域隸屬青浦縣;此間,周莊集鎮設立鄉約所,以宣講聖諭教化民眾,為周莊有歷史記載以來所設最早的官方機構。
清順治年間,境域復歸長洲縣。
康熙元年(1662),周莊設城守營千總一員領兵駐防,管轄長洲、崑山兩地各水陸汛口。
康熙十三年,城守營改設周莊汛口,管轄蘇州葑門外15處水陸汛口。
雍正二年(1724),分析長洲縣設定元和縣。鎮以寺前港、油車漾為界被劈為兩縣分治,左岸五分之四屬元和縣蘇台鄉貞豐里,右岸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久泳鄉通秀里。
宣統三年(1911年),實行鄉自治。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長洲、元和兩縣,境域歸屬吳縣,周莊成立鄉公所。
民國六年(1917年),成立周莊鎮公所。
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吳縣周莊鄉政籌備委員會。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吳縣縣黨部在周莊設立第七區分部,費公直任書記。民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吳縣在周莊設十一區,轄周莊、陳墓(現錦溪鎮)兩鎮及鄰近45個鄉閭。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5個鄉閭組合成蜆北、淀北、湖東、湖西、陳南、陳北、秀盪、狹浦8個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周莊成立維持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陸軍獨立45旅735團陳耀宗部取消維持會,成立周莊鎮公所。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吳縣在陳墓復建十一區,轄周莊、陳墓地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偽政權在周莊成立區公所稱十二區。是年6月,區公所改稱清鄉特別區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清鄉特別區署遷往陳墓。是年12月9日,周莊成立地方自治協進會。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周莊鎮易名楚傖鎮,兩年後復名周莊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湖西鄉併入淀北鄉,易名淀浜鄉。
1949年5月8日周莊解放,稱周莊鎮。11月,蜆北鄉易名太史鄉,淀浜鄉易名雙湖鄉,湖東鄉易名浜湖鄉,1鎮3鄉分別隸屬吳縣淞南區。
1952年9月,1鎮3鄉劃入崑山縣,屬淀西區。
1956年3月,拆分太史鄉併入浜湖、雙湖兩鄉。8月,浜湖鄉和雙湖鄉合併組建成周莊鄉。 
1998年國家旅遊局授予周莊古鎮遊覽區“中國著名風景名勝”稱號。
2003年周莊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獎;
2006年周莊鎮由國家文物局認定再度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7年周莊鎮通過國家旅遊局“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
2008年周莊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水鄉民俗)之鄉;
2010年周莊鎮獲國家住建部和旅遊局共同評選的“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稱號。
2011年周莊被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旅遊協會旅遊景區分會授予“全國低碳旅遊實驗區”稱號;
2012年周莊古鎮被遴選為低碳旅遊示範區的旅遊景區。
2014年周莊鎮被江蘇省旅遊局授予“江蘇省智慧旅遊示範基地”稱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周莊古鎮位於蘇州市東南38公里,西南33公里,上海距周莊約70公里,在上海、蘇州、杭州之間。

氣候環境 

周莊古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山環水繞,水源豐盛,植被蔥鬱。

主要景點 

雙橋
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雙橋 雙橋
​沈廳
沈廳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占地2900多平方米,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共有大小房屋100餘間。
​沈廳 ​沈廳
​張廳
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後堂格局,是周莊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張廳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大小房間60餘間,前後分為六進,還有一個私家後花園。
​張廳 ​張廳
​富安橋
富安橋位於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傳橋旁有總管廟,所以它原名總管橋。橋的四個角上都有一座樓房,而且樓房一、二樓之間是沒有樓梯的,必須走到外面橋階上繞上去,橋上有五塊江南一帶罕見的武康石。
​富安橋 ​富安橋
​全福寺
南湖園全福寺分為三個部門,東西兩個為花園,分別是為了紀念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陸龜蒙和西晉文學家張季鷹而建,中間即是全福講寺。
​全福寺 ​全福寺
​迷樓
迷樓依橋傍水始建於清末,明崇禎年間的建築。這幢小樓是93年政府出資重建,已成立崑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迷樓 迷樓
​周莊圖書館
周莊圖書館有一千多平方米。館內主要展示了民間的生活用具、農具等,還有當地出土的一些中國有名的黑皮陶器。
​周莊圖書館 ​周莊圖書館
​周莊舫
周莊舫是一艘古樸優雅的固定式畫舫,泊於周莊雲海度假村內的白蜆湖畔,為2001年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而建,長49.71米,寬15.68米,鋼質船體,樓屋房宇。
​周莊舫 ​周莊舫
​澄虛道院
澄虛道院是周莊是一個道教聖地,道教始創於東漢,由張陵創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身養性,長生不老。
澄虛道院 澄虛道院

特色文化

茶文化

周莊古鎮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茶道”。

民間曲藝

絲弦宣卷是流傳有近200年的周莊傳統民間曲藝。

女子服飾 

周莊婦女的傳統服飾窄袖花襟,碎花底子,刺繡精巧。 

絲弦宣卷 

宣卷是周莊鄉村里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近似於堂名,亦有說唱、評彈之風。按藝人眾寡、表演繁簡,宣卷分絲弦宣卷與木魚宣卷兩種。前者一般由六人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魚、銅磬等樂器;另一人和擊佛磬,口念佛號以和卷,形式簡單。 

民俗活動

周莊春節

如同聖誕節對於西方人一樣,春節是周莊人一年當中最為盛大的節日。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春節所包含的內容在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在變,但春節在周莊人生活和意識當中的地位仍無可替代。 周莊是魚米之後,歷來百姓祈眺,風調寸順,五穀豐登,人們以“年”來表示春節。“年”在當時的含義是五穀豐登的意思,獲得豐收叫“有年”,獲得大豐收被稱為“大有年”。按照周莊的習俗,廣義的春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號開始,一直延續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前後大約三周。這期間以十二月二十四、十二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隆重,可以說是春節的高潮。節前的周莊百姓要清掃房屋、洗衣拆被,以示除污去垢,氣象一新,家人還要不斷地從市場上買回豐富的年貨,如:糖果、糕點、肉類、水果等食品,以備節日期間的食用、待客。 按傳統習慣,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多數都隱含人們對生活對的美好願望。除夕要守歲,在這一夜人們是在歡樂中送舊歲迎新年的,在新年到來時,人們燃放爆竹驅邪祈福,以示慶祝,到了初一,全家老小換上節日盛裝,開始迎接客人來訪或外出拜年。見面時,相互以“新年好”、“春節好”等吉祥之詞相敬,然後請回家中,吃些糖果、喝些茶水,談談家常。如果在過去一年裡,親友之間曾發生過什麼糾紛,只要春節去拜年,那就是彼此諒解了。貼春聯、年畫、點花燈,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活動。節日期間,市場上擺出很多反映人民幸福生活、愉快勞動和各式各樣花卉山水的年畫、春聯,供人們挑選。春節期間的燈會也是一項十分熱鬧的活動,花燈是周莊民間傳統的工藝品,歷代制燈工藝也很興盛,花燈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風景、英雄人物等內容,而且燈的造型多種多樣。  

挑花籃

挑花籃 挑花籃

周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薈萃,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獨特的水鄉人文環境和豐厚的文化蘊積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打連廂”、“挑花籃”等水鄉舞蹈更是其經典代表。水鄉婦女以舞蹈的形式慶祝豐收,祈求平安,表達了水鄉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舞蹈配以曲律幽揚舒緩的江南絲竹音樂,婦女穿著鮮艷的服飾,載歌載舞,場面歡快、熱烈、喜慶,洋溢著豐收喜慶的歡樂氣氛。如今在挖掘、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把“打連廂”、“挑花籃”等民間舞蹈作為周莊旅遊文化的特色項目奉獻給廣大遊客,同時象徵著周莊正以旅遊經濟為支撐逐步走向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三月廿八節汛

三月廿八日演劇之勝,由來已久,據傳說,天齊王素喜觀劇,始於何時,無從稽考。20年代出版的《新周莊》曾載:“在明祚將亡時,此間尚喧鬧節汛。距料念九日鼓樂喧天……倏然噩耗傳來,思宗已於前二天,自縊殉國。亦因國喪而停止舉行矣。”可見此節汛源遠流長。 每逢春間三月初,鄉董、士紳便與商界議定節汛事宜。捐資攤款,四處邀藝班伶員,在北柵東嶽廟附近圈地搭台。節汛前數日,旅居外埠者,大抵皆一掛歸帆,返回周莊,既可參觀盛況,又能暢敘天倫之樂,一舉兩得。自廿七日起三天內,四鄉數十里內萬眾鄉民都抵周莊“扎念八汛”。全鎮熱鬧異常,八條大街旗,幡絢爛,人們比肩繼踵;井字形市河上舟楫擁簇,首尾相接,水泄不通;鎮外急水江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夜晚全鎮燈火繚繞,足供節汛之點綴。北柵東嶽廟左側戲場圈地約有二三十餘畝,值此春暮,滿畦萊麥,踏傷狼藉,則忍痛無訴者。廟前齋筵棚內,鎮中諸廟之神會聚一堂,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極盛,氤氳繚繞。戲場四周,隨附營生者九流畢備,小吃攤、茶棚比比皆是,賣泥塑的,算命相面的,玩雜耍的,拉洋片的、打拳賣藥的……百藝逞能,吸引遊人。午後,演戲伊始,戲場上人山人海;戲台上鼓樂喧天:,歌舞歡騰,台下男女老幼彼此挨擠,眉飛色舞,到處沉浸在一片喜氣盈盈的氛圍中。清末曾在周莊登台獻藝的有盛極一時的京劇演員王月奎民國時期有聞名遐邇的孫柏齡和小毛豹等名伶藝人。上演民眾喜聞樂見的《跳加官》、《珠簾寨》、《伐風呈樣》、《四郎探母》等劇目。戲已停鑼,夕陽影里,鎮北蜆江急水之間,各村快船往來如梭,兼以霞光波影,雪浪奔騰,破浪前進,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觀者助威吶喊,令人心醉,場面亦蔚為壯觀。世俗說,周莊三月廿八汛是請天齊王賞光,不如說是請農村的長工賞光。昔日受僱傭的長工年年櫛風沐雨,辛勞耕作。但臨至三月廿八這天,農家停止農活,照例休息,已成為周莊農村奉行的習慣法了。於是長工們結伴成行,身著新裝進鎮看戲,吃“戲飯”喝“戲酒”,存心在這天玩得暢快。即使百業商店抬高市價,小兄弟難得聚首,喝個爛醉,不覺吝惜;一年中難得作東請客,吃個飽是萬分願意的……為了尋求快樂的這一天,有的長工情願當去衣物,也要應這個時景。酒足飯飽之後,他們覺得很風光,進場看戲,尋求娛樂。戲場上歷來盛況空前,鎮上的鄉紳富賈別出心裁,常年在戲台兩側搭建小台,猶如戲院的包廂,年復一年,小台增多,占地愈甚。富家士女,高踞觀望,洋洋得意。而眾多鄉村民眾在僅存的狹路上欲占一席之地,頗非容易,熙熙攘攘,不堪立足,民眾常常積怨不平。辛亥革命那年三月廿八汛;在新潮思想的影響下,長工兄弟們聯手將小台拆毀盡淨。從此,三月廿八汛的戲場上,小台蕩然無存。  

搖快船

搖快船 搖快船

周莊的搖快船始於清初。順治年間,江南各地風起雲湧,紛紛起兵反清。鄰鎮陳墓(今錦溪)的秀才陸兆魚仗義回響,組織抗清水軍。日夜操練於周莊、陳墓毗鄰的澄湖和明鏡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陸兆魚率師進軍蘇州,千舟競發,搖著快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南門,直搗巡撫衙門。凱鏇時突遭清軍伏擊,陸兆魚隻身得脫。隱居為僧。事後,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周莊等地每年在農曆三月廿八日、七月十五日舉行廟會,在水上進行搖快船比賽。經過悠悠數百年的沿襲,搖快船巳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民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農民自備船隻、服裝、道具、鑼鼓,自娛自樂,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周莊的快船堪為奇異。比賽前,先由手巧藝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稱為“花快”。花棚分頭棚、艙棚和艄棚,棚上披掛綢緞幢幔。裝飾華麗,異彩紛呈。頭棚上懸掛彩燈,插上彩旗。艙棚上流蘇飄掛。艙中坐上鑼鼓樂隊。高高艄棚供櫓手們遮陽。每船備頭篙、大櫓、小櫓各一置於船體左右兩側。大櫓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強力壯的櫓手。身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布草鞋,頗顯威風。每逢節汛,周莊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使寧靜的水鄉變得亢奮了。來自周莊附近農村的數十條花快船競放異彩。雲集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岸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觀者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比賽開始,船與船比,村與村比,龍騰虎躍的櫓手各司其職,出跳、扯繃、把槽,配合默契。出跳的氣宇軒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繃。時而人體如飛燕掠過水麵。扯繃的跺腳叱喝。奮力推拉繃繩,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貓著腰,時而挺著胸,兩三個回合,後排櫓手馬上接力。把櫓的盡力推艄,扳艄。撐篙的屹立在船頭,使盡拿手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這時。參賽的快船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奮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場面蔚為壯觀。如今為了抒發水鄉人民的壯志豪情。水鄉古鎮周莊將搖快船列為民俗風情旅遊活動項目,特製了五彩繽紛的花快船,組建了櫓手隊伍,水鄉健兒釋放出奇偉磅礴的能量,使情濃意濃的古老民俗風情充滿了青春的力量,為古鎮旅遊開發增色生輝。在表演時,他們豪壯的情懷,奮力的搏擊。使快船成了光和彤的變幻,中外遊客嘆為觀止。

景區特產

萬三糕

萬三糕 萬三糕

周莊的特產萬三糕已有數百年歷史。鎮上鄒氏家族繼承祖業,生產各式糕點,因用料講究,品種眾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消費者青睞。鄒氏先世早在明初就開設公茂茶食作坊,逢年過節,其鄰巨富沈萬三家常訂購大批糕點贈送和招待親朋好友,後被傳作“萬三糕”。鄒氏茶食作坊隨之有名。改革開放後,周莊大力發展旅遊業,萬三糕成了傳統的旅遊食品。越做越精。從品種選料,工藝流程和規格質量都不斷革新。現在不但生產傳統的萬三糕和全福貢酥,還根據季節變化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生產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帶糕、薄荷糕、椒鹽糕、松子糕、香烘糕、千層糕、步步糕等20多種系列糕點。糕米全用上等長粒糯米,經烘炒粉碎後,按祖傳配方加料,成型後,蒸糕、烘糕講究火候,人工刀切,從投料到成品包裝先後有八道工序,萬三糕最宜老人和兒童食用,目前萬三糕已成為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阿婆茶

周莊人吃茶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始於哪一年,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水鄉的“茶道”。  
阿婆茶。周莊的“阿婆茶”在江南水鄉頗有名氣。相敘到周莊,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過周莊,在周莊,吃過阿婆茶的人,將會品出水鄉古鎮的味道來。  
在周莊,無論在市鎮或農村,經常可見男女老少圍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悠然自在,邊吃邊談,有說有笑,其樂無窮。這種習俗,自古迄今,稱之為吃“阿婆茶”。  
周莊人吃阿婆茶源遠流長。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著宋代圖案優美的青花瓷蓋茶碗、細巧玲瓏的茶盅、高雅古樸的茶壺和釉色光亮的茶盤。元代,陳去病的先祖由浙江遷居周莊,以錘薰爐為生,生產銅錫茶壺。目前,鎮上明清建造的徽幫茶葉棧房猶存,其中吳慶豐開設在清初,程義泰開設在清乾隆年間。徽幫茶莊從產地購進原件毛茶,為了迎合茶客需求,進行篩選,復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備。  
周莊人十分講究吃茶方式。年老長者至今仍保持著一種古老而又別具風韻的喝茶方式——燉茶。家中放置一隻大龍水缸,積儲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時,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擱在風爐上,用樹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蓋碗或紫砂茶壺,放人茶葉,始用少量沸水先點“茶釀”,後將蓋子捂上,待片刻,再沖人多量開水,其茶倍覺清香濃郁,甘冽爽口。  
現在,周莊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內涵,連年青人在業餘時間也常常圍席而坐。其方式不同於在茶館吃茶,程式有條,氣氛熱烈。東道主定於某日要請吃“阿婆茶”,數天前就四出邀請,籌備茶點。當天洗滌茶具,擺設桌椅。到了約定時間,賓客情趣盎然從四面八方而來,賓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東道主全家便熱情招待,開始沖茶,剝糖果,抓蜜餞,削水果,於是大家便天南海北敘談。東道主沖茶時,必先點茶釀,後沖滿杯子,表示真誠待客。客人吃茶至少要喝“三開”(沖三次開水)方可離席。阿婆茶散後,大家拱手告別,臨別時有人約定下次阿婆茶的東道主、時間、地點。  
當年,“阿婆茶”用來消遣解悶,說鄰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進睦鄰相親,增進鄰舍友誼。如今, “阿婆茶”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社交公關、文化娛樂的渠道。隨著經濟的發展,旅遊的開發,周莊阿婆茶已推向市場。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來到周莊,對阿婆茶產生特殊感受,愛吃“阿婆茶”的茶點。周莊人為了紀念她對周莊的戀情,開設了“三毛茶樓”’讓眾多的中外遊客相聚一起,飲用阿婆茶,品嘗阿婆茶的茶點,領略水鄉古鎮的韻味。  
“吃講茶”。每逢鄰里街坊、來往客商、鎮上農民發生了糾紛,都願意到茶館裡去調解。儘管彼此扭著胸脯,臉紅耳赤地互相謾罵,可走進茶館後,店主為他們泡了茶,打架相罵的雙方便會入座呷茶,向茶客們申述各自的理由。老茶客中不乏主持公道,說話有權威的長者,聽罷申述,由他們評判,使糾紛得以調解。吃講茶的場面也會矛盾激烈,時而碰台折凳,時而破口大罵,你一言,我一語,滿堂喧譁,但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理虧者理屈詞盡,只好服服貼貼地到茶館店主那兒,付了雙方來人的茶錢,離開茶館。  
迫溯吃講茶的歷史,甚為久遠。解放前,每逢街坊鄰里、來往客商、上鎮農民發生了大大小小的糾紛,都不願到警察局去調解,因為警察局從門崗到局長,都要敲詐勒索,而且斷事不公,老百姓之間發生糾紛,儘管彼此扭胸脯,又打又罵,但最終都願往茶館去用吃講茶方式調解。  
喜茶。一般在男女雙方正式舉行婚禮的第二天早上進行。喝茶前,左鄰右舍的客人們先要進入新房欣賞一番陳設,向新婚夫婦說幾句祝福的話,然後由新娘招待來賓,請大家人座。喝茶時,主人家要為每位客人端上一碟由女方家人準備的茶點,包括紅皮甘蔗、紅棗、桂圓、胡桃、糖塊等。客人到齊後,新娘拎起盛滿開水的水壺,在婆婆的引領下,逐一為每位客人斟水,以示恭敬。  
滿月茶。是主人家為新生嬰兒滿月時舉辦的一種飲茶方式,用以慶賀嬰兒滿月,方式同“喜茶”相似。  
春茶。是每年春節到來之際的飲茶儀式。茶客們從大年初一開始喝茶,、每天輪換一家,直到附近每一戶人家都輪到,才告收場。輪到舉辦“春茶”的主人家,天一亮就得派人逐戶上門相請,這又叫“喊吃茶”。

竹編

竹編 竹編

周莊竹編生產歷史悠久,清代在鎮北形成“篾竹埭”,生產筐、箕、籮、匾、榻、桶、席、籃等生產和生活用具。周莊竹編細密、堅實耐用,聞名四鄉八鄰。為配合旅遊業的發展,小巧玲瓏又實用的竹編工藝品深受遊客青睞。 
周莊竹編購買地點:周莊文化街。周莊文化街熱鬧非凡,可謂是傳統文化的薈萃之地,有開茶館、設藥鋪的,有打鐵、紡棉花的,有編竹器、捏麵人的,有制木器、寫書法的……在這裡遊客可以放鬆心情,體味一下平日裡城市中少有的傳統文化的韻味。
用竹條篾片編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 。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物中 ,已經出現竹編器具 。幾千年來 ,民間竹編涼 席 、涼枕 、扇 、籮、筐 、籃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國南方地區 ,則逐漸形成富於地方特點的竹編用具和手工藝 品 ,如舒席 、竹絲扇和瓷胎竹編等。竹編製作 ,一般經過剖絲 、切絲 、刮削 、磨光 、編結等過程。
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帘、扇子等。

萬三蹄

萬三蹄 萬三蹄

悠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累使周莊的菜式得天獨厚,其中尤以“萬三蹄”為最,不可不嘗。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餚。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後腿為原料,加入調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歷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隻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划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噹噹地劃好。這是當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l臨機應變,抽出這根骨頭當刀解了題,於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後,便成了周莊的傳統吃法。

景區門票

100元。特殊人群: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費;殘疾人士憑殘疾證免費;70歲周歲以上老人、現役軍官證、國家導遊證、記者證、駕駛員A1照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5米之間半價優惠;60-69歲老人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

交通概況

乘車路線 1.上海出發:在上海客運總站、北區客運站、青浦汽車站都有直達周莊古鎮的班車。 2.蘇州出發:蘇州汽車北站至周莊有直達班車,時間1小時,票價17元;汽車南站到吳江江澤,票價13元,時間1小時20分鐘,下車後步行不久就是周莊。 3.崑山出發:從新客站始發的"崑山--周莊/130路" 或從市區裡面的亭林公園,紅峰二村那邊始發的"161路"、133到汽車北站 均有公交直達。

所獲榮譽

1.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2.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3.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4.世界最佳魅力水鄉。
5.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6.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之一。
7.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8.全國環境優美鎮。
9.中國旅遊知名品牌。
10.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1.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出“中國最美的五大水鄉

保護措施 

周莊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協調、監督古鎮重點保護區、緩衝區及旅遊配套控制區的建設工作。周莊古鎮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下稱古保辦),負責古鎮保護事項,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法規以及《周莊古鎮保護暫行辦法》、《周莊古鎮保護詳細規劃》,對古鎮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古鎮重點保護區是指:西至油車漾、寺前港;北至後港街北、蜆江街西各壹佰米;東至北市街、銀子浜、箬涇河東壹佰米;南至南湖、新開河0.24平方公里的範圍。緩衝區指:急水港大橋以南除東垞及重點保護區外的0.23平方公里的範圍。旅遊配套區指:大橋路以及大橋以南除0.47平方公里以外的所有區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