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起因
1941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進入最困難時期,日軍瘋狂的“掃蕩”,使沂蒙山根據地越來越小,軍隊給養難以籌集,抗日軍民的日常生活極為艱苦。11月,日軍集中5萬多人,在侵華日軍總司令�俊六的直接指揮下,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妄圖摧毀魯中抗日根據地,消滅我軍主力和領導機關。當時,山東縱隊一旅三團在天寶山區堅持鬥爭。11月5日,一一五師師部轉移到天寶山區。隨後,山東分局黨校約400人,也來到鄭城鎮寧家圈一帶。寧家圈位於費縣正西35公里處,北距平邑39公里,白彥東北4公里,是一塊山間盆地,包括六七個山村,西北通山陰方向,向南翻山通白彥,向東通鄭城。三團團部及一營駐紮在盆地中央,二營駐西北山口的涼水河村,分局黨校駐在山嶺東側的鐵里營。
戰事初起
敵人獲知我一一五師轉到魯南的情報後,12月7日,6000多日偽軍分別由滕縣、鄒縣、平邑、銅石、地方、費縣等據點出動,利用夜色隱蔽,向寧家圈進攻。8日拂曉,敵人占領了曬書台、白彥、山陰、鄭城等要點。敵旅團長福田少將在曬書台設指揮所,統一指揮各部行動。晨6時,進占山陰東嶺的日軍突然向涼水河發起襲擊,六連立即占領陣地,抗擊敵人,接著白彥、鄭城方向槍聲四起。戰鬥打響後,二營報告:“城後出犯之敵千餘人,六連正在抗擊。”團里這時對周圍情況仍不了解,即令二營主力在涼水河抗擊敵人,掩護團主力向白彥方向轉移。團長、政委與擔任前衛任務的一連進入白彥山口時,發現白彥及各高地布滿敵人,涼水河方向戰鬥激烈,東北方向尚無動靜。向西南方向突圍不可能,遂改變計畫,以三團四連占領寧家圈南山,阻擊白彥之敵。以三連搶占寧家圈東北的重山,掩護團直及分局黨校向東北方向突圍。此時,太陽已升起,晨霧消失。當主力調頭向東北疾進時,守衛涼水河的六連在優勢敵人的瘋狂進攻下,向重山轉移,白彥東西線的敵人則同時向西山、南山發動攻擊,數以百計的炮彈在兩處陣地響起,當團主力越過鄭城山口時,得到:“白彥方向、梁邱方向都發現敵人急進”的報告。上午9時,山陰及白彥之敵已占領南山和西山,突入寧家圈,並猛攻重山。針對當時情況,團長王吉文決定由參謀孫光率團直及分局黨校轉移,由二營掩護,三連控制重山,團長、政委率領第一連搶占東南蘇家崮牽制敵人,殺開一條血路,向東南方向突圍。各部依團長決定立即行動,一連從東北登上蘇家崮向南發展,團長王吉文、政治處主任陳曉峰及機關人員隨即上山。由於情況緊急,具體任務未逐級交待清楚,特務連、四連及五連一個排,見團首長上了蘇家崮隨即跟上來。
血戰蘇家崮
蘇家崮,海拔高度498米,四周地勢奇險,陡崖峭壁。只有北門和南門兩條山道。山頂較為平坦,有十幾間舊房。當一連沿山頂前進時,日軍也從南頭登上了山頂,一連越過廢墟,即同敵人接上火,一連長率領一排向敵人發起猛烈衝擊,連長犧牲,該連退守廢墟,與敵人對峙。團長上山頂後,發現蘇家崮及東側鄭城布滿敵人,有的正燒火做飯,有的正在部署火力,修築工事,向東南方向已無可能。即下令一連堅決奪占南門小高地,驅逐敵人,一連得令後,即以二排發起衝擊,用刺刀、手槍殺退敵人,沖向高地。日軍隨即以數倍軍力反擊,小高地得而復失。曬書台、崇聖莊等各點之敵均向山頂猛烈射擊。輕重機槍、追擊炮在蘇家崮周圍響成一片。團長見一連攻擊受阻,南面的曬書台、崇聖莊的敵人繼續增援蘇家崮。我軍占領北部山頂狹窄,部隊展不開,難以固守到天黑,我向北突圍的部隊可能已安全突出,各部敵人正向我迫進,但東西兩面敵人尚相距2公里,尚有空隙可利用,當即決定下山向東北方向突圍。五連一排為前衛,團長率領特務連、四連、一連,以四連機槍班占領北山嘴,用火力壓制鄭城西側小高地之敵,阻其西進。作戰參謀龍非向來作戰勇敢,機槍射擊技術優良,親自擔任射手,掩護部隊突圍。敵人發現我突圍行動後,即分東西對進,集中火力向我軍攻擊,先頭部隊突至蔣家莊時,從重山上下來的敵人剛到該地,我乘敵人未及展開,猛打猛突,突出重圍30多人,有20多人在戰鬥中犧牲。特務連、四連、五連見突圍部隊受阻,傷亡重大,即就地抵抗。一連見四連未動,也繼續同敵人對峙。時近中午,山頂的勇士們子彈已打光了,饑寒交迫,敵人集中火力轉向守在蘇家崮上的部隊,從四周實施猛烈攻擊,在山南集結優勢兵力向一連連續衝擊,我一連依託山頂中部10幾間廢墟同敵人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先用火力和手榴彈殺敵,子彈打光了就同敵人拼刺刀,敵我反覆衝殺,陣前屍體成堆。一連戰士大部分傷亡。至下午3時,一連只剩下30餘人,有的在同敵人肉搏中倒下,有的抱住敵人滾下40多米高的山崖,全部壯烈犧牲。隨即敵人向四連發出衝擊,該連處於狹窄地形,一無工事,二無天然障礙,在敵人猛烈攻擊下,傷亡嚴重,難以堅持,即便此時衝下來,山下已布滿敵人,下山後即陷入重圍,大部分同志在同敵人肉搏中光榮犧牲。政治部主任陳曉峰在突圍中壯烈犧牲。
壯烈血戰
戰後,在打掃戰場、清理烈士遺物時,見作戰參謀龍非身中數彈,手槍零件散落各地,顯然,是重傷後打光子彈,自己拆散槍枝,不讓敵人繳去。有的戰士殘軀斷肢,有的彈孔遍體,抱敵跳崖者更是血肉模糊。在這一場血戰中,我軍發揚了英勇作戰的精神和優良的戰鬥作風,打死了日軍少將旅團長河田槌太郎以下400餘人,傷其一部,戰後日寇在鄭城、白彥等處焚屍兩天。但我三團遭到嚴重損失,在蘇家崮戰鬥損失了兩個主力連,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旅三團政治部主任陳小峰等180餘人壯烈犧牲(二十多名優秀幹部),55人受傷,數十人失蹤。為了紀念抗日烈士,1944年費南縣各界民眾建立蘇家崮抗日烈士陵園(原名鄭城烈士陵園),建成之初,將蘇家崮戰鬥犧牲葬於崮下的118名烈士奉安入園,瘞於崮頂者仍 由民眾管護。隨後,陸續將散葬各地的55名烈士遷入。2005年初,鄭城鎮黨委、政府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籌資120萬元,對原烈士陵園進行了重修,2005年10月14日,復將蘇家崮頂的43座烈士墓遷入,內二人合葬共6座,計49名烈士,至此形成現在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