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城戰鬥

蘇伊士城戰鬥是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即將結束時爆發。戰鬥雙方是埃及和以色列,最後以以方失敗告終,戰術上它處在通向埃及第三軍的唯一通道上;戰略上它扼制著蘇伊士運河南端的出入口;政治上它是交戰雙方手中的一張王牌,誰占領它,就會在談判桌上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同時埃及對以色列違反停火協定十分憤慨,決心死守該城。

The Battle of Suez City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即將結束時,爆發了蘇伊士城戰鬥。
蘇伊士城的重要性在於:戰術上它處在通向埃及第三軍的唯一通道上;戰略上它扼制著蘇伊士運河南端的出入口;政治上它是交戰雙方手中的一張王牌,誰占領它,就會在談判桌上處於較為有利的地位,同時埃及對以色列違反停火協定十分憤慨,決心死守該城。
蘇伊士城,大部分建築都有平台和很大的陽台,這提供了使用各種反坦克火器的極好條件。許多地段戰場立體感較強,步兵可在房屋頂部隨意機動。主要街道寬達二百米,利於反坦克飛彈及其他直射火器射擊。居民區的房子間隔只有一,兩米,陰暗而狹窄,車輛通行困難。
該市有北,向北和西南三個出口,只有西北面通向開羅的路可供兩輛坦克並列開進。北面通向伊斯梅利亞的公路僅可供一列坦克行使。西南面與工業區連線的路不利於坦克通行。
早在一年前,埃及就著手計畫保衛該城。當時蘇伊士城獲權成立一個由軍事當局和地方政府組成的聯合政府。一旦戰爭爆發,城防司令對軍方的,民用的及地方政府的全部人力物力擁有指揮調動權。有百分之六十的居民已撤離該城,只保留了必要的人員---警察,消防隊員,政府官員,銀行職員,店員,麵包匠,醫藥護理人員等。城市的主要路口由第三軍憲兵隊守衛,其他街區和城市外圍地域由民兵協助保衛。
戰爭爆發前一個月,埃軍將指揮所移至地下室內,食品供應點設在商店和倉庫附近;炮兵和偵查分隊配置在高層建築上;
軍用,市政通訊工具一律集中使用;還加緊訓練民兵,分發武器,封鎖路口,並在主要路口處設定破壞裝置。
在主要街區設定了“殺傷區”,把發射陣地選擇在高大堅固建築物的下兩層,並將所有阻礙發揚火力的低矮建築物推倒。兩個坦克營配置在運河大橋附近,即可以保衛該橋,又能向蘇伊士城東北部實施炮火支援。一個薩格爾反坦克飛彈分隊和三個火箭筒分隊扼守著蘇伊士城的主要通道並埋伏在殺傷區周圍。城防司令官企圖在以色列人前就將他們驅入殺傷區。
以色列的進攻經驗和原則是:無論在開闊地帶,還是在街壘地域,都強調裝甲部隊沿道路成縱隊突擊。在裝甲部隊以突然迅猛的動作突破敵防禦後,再使用步兵在敵防禦陣地內及後方殲滅守軍。1976年的6日戰爭中,以色列對戈蘭高地西奈半島的幾乎所有進攻都是這樣做的。在進攻耶路撒冷聖殿山時,坦克打頭陣,把搭載步兵的裝甲輸
送車遠遠地拋在後面。
十月二十四日凌晨,第二次“停火”協定剛剛簽定,以軍便開始集結,並對城區實施火力偵察。當他們確信,守衛者即使未逃走也無力抵抗後,便開始以一個裝甲突擊隊和至少一個空降營的兵力沿北,西北面兩條公路展開進攻。
坦克以相當快的速度推進,後面跟著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鬥車。當進至警察局附近的殺傷區時,前三輛坦克突然被火箭彈擊中,最後一輛坦克也在城市人口附近中彈起火,退路堵住了。以色列人發覺上當,立即駕車沖向小巷,妄圖奪路而逃,但為時已晚。他們成了各種反坦克火器的活靶子,民兵投擲的反坦克磁性手雷,陸軍發射的薩格爾飛彈都大顯威風。四面八方一齊打,僅一個小時,以軍所有戰車都失去進攻能力。此時,沿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公路進擊的部隊也遭伏擊,埃及炮兵還擊毀數輛坦克。後來以色列自己也承認約有一百人被擊斃或俘虜,近四十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與此相反,埃及方面損失輕微。
以軍進攻失敗的原因在於:
1、以軍盲目自大,進攻前,未作必要的偵查,不知道埃軍在蘇伊士城早已有嚴密設防;
2、以軍進攻戰術呆板,沒有步兵在地面掩護,而是讓坦克孤軍深入;
3、以軍的大部火炮都配置在較遠的伊斯梅利亞附近,因而,未能實施強大的炮兵火力支援
4、以軍由於不知道其地面部隊的確切位置,又多少懼怕第三軍並不猛烈的防空火力,由此,未能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
5、在埃及方面,蘇伊士城的守衛者被很好地組織起來。他們訓練有素,具有高昂的士氣和犧牲精神,能夠互相配合,協同動作,統一指揮;他們靈活機動,巧妙利用地形地物,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手中反坦克武器的威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