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代止趙王伐燕

蘇代止趙王伐燕

這個故事說明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能互相猜忌、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會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讓對方鑽了空子,彼此都要遭受滅頂之災,進一步加深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釋

①拑:同鉗。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指吐。

③相支:相持不下。

④趙:國名,都城在河北省邯鄲市。

⑤燕:國名。

⑥曝:pù,曬太陽。

⑧喙:鳥嘴。

⑩惠王:趙惠文王趙何。

⑪.蘇代: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蘇秦的弟弟。

⑫.鷸(yù):水鳥

翻譯

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甲殼鉗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干了。’河蚌對鷸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道理

(1)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爭鬥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執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從而使第三方坐收漁利。

(2)蘇代借用故事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帶來災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這一成語即從此而來。

(3)看不見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雙方帶來滅頂之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