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藥症忌宜"釋義》內容簡介:中國傳統醫藥學至明清時代已達到巔峰狀態,歷代醫家積累了許許多多的醫藥學專著。新文化運動以後,現代科學迅猛發展導致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客觀上減慢了傳統科學的發展速度。此後的傳統醫藥學在與西醫藥學的並存、融合、爭鳴、排斥中,或多或少地受西醫藥學的影響,儘管也湧現了許多醫藥學專著,但不可避免地留下時代的烙印。而公認的觀點是,歷史上傳統文化的大環境氛圍對中醫藥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本身的某些理論常被醫藥學借鑑發展,形成了中醫藥理論的基本思維模式框架,諸如陰陽五行學說,而且傳統文化的某些深層次思維特點,比如重整體、重類比等,都對傳統中醫藥臨床工作者思維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圖書目錄
風證
類中風
感冒風寒
傷風熱
寒證
暑證
電暑
太陽病中
霍亂
疰夏
濕證
腳氣
燥證
火證
猝眩仆
猝心痛
目暴赤腫痛甚
二便忽閉
頭面赤腫
忽大渴思冰水
口乾舌苦
暴痦
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禁傈如喪神守
氣逆衝上
喟瘼瞀癭
陽虛
陰虛
表虛
里虛
陽實
陰實
陽厥
陰厥
上盛下虛
心虛(八證)
癲癇、驚邪★
心煩、不得眠★
怔忡、心澹澹動、盜汗★
伏梁
肝虛(十證)
胸脅痛※
轉筋
目昏、目光短★
目翳
亡血過多角弓反張、或小腹連陰作痛★
偏頭痛
目黑暗眩暈
脾虛(十二證)
飲食勞倦傷脾
停飲
水腫
脾虛中滿
晝劇夜靜
夜劇晝靜
噎膈
脾泄
健忘
倦怠嗜臥
脾虛腹痛、按之則止
痞氣
肺虛(七證)
翱喘
咳嗽吐血痰、並聲啞★
咽喉燥痛※
肺痿
息賁
腎虛
腎虛腰痛
骨乏無力
骨蒸潮熱
傳屍癆
五心煩熱
夢遺泄精
小便短澀、熱赤頻數
溺有餘瀝
溺血血淋
傷精白濁
五淋
精塞水竅不通
齒浮
下消
善恐
陰竅漏氣
疝
奔豚
命門虛(四證)
陰痿
精寒、精薄※
畏寒足冷※
小腸虛
小腸虛遺尿
膽虛(二證)
病後不得眠、易驚★
胃虛(七證)
胃弱不納食,及不思飲食
胃虛嘔吐
霍亂轉筋
絞腸痧
中惡腹中、療/絞痛
反胃
中酒
大腸虛(四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