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槌療法

⑶ ⑵ ⑶

藥槌療法:又稱藥杖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的一種。它是由拍打療法演變而來的。所不同是,拍打療法是用木槌、木棒或鋼絲製成的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進行輕重不同而有節奏拍打的治病方法。藥槌療法則是藉助治療木槌點蘸中藥(藥酒、煎劑等),除按照一定的病位、力度、節奏、路線拍打患者的病痛之處外,又結合了中醫臟腑學說、中醫經絡學,腧穴學和辨證施治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從而達到治療內、外、婦、兒科多種疾病的目的。近10年來經中醫界有志之士發掘、整理、改進,逐漸運用臨床。因其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逐步地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追根溯源,藥槌療法源自拍打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魏時期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的《易筋經》。到了清代的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醫宗金鑒•正骨手法•外治手法篇》中對振梃療法的描述,已基本近似現在的拍打療法。在《少林拳術精義》一書中,也有用木槌、木棒等練打功的記述,故深受習武者的推崇,被看作練武之人強身壯體的必修課程。
藥槌療法採用特製的木槌、木板、木杖,點蘸不同的中藥(藥酒、煎劑、酊劑、膏劑),通過對病患處或相關經絡和穴位進行蘸藥扣打,能起到疏通經脈、調理氣血、舒筋活絡、祛瘀生新、排毒化滯、平衡臟腑、調和陰陽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叩擊受傷的軟組織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淋巴回流,有利於組織的新陳代謝,另外,由於中藥局部滲透的藥理作用,還可以達到活血化
瘀,消炎止痛,退腫生肌的治療效果。而且叩擊與經皮給藥相結合可以收到雙重的治療效應。
藥槌的叩擊方法:
按照藥槌叩擊的力度大小,可將藥槌叩擊手法分為3種。
1.輕叩法:叩擊時用力較輕,“叩至皮膚腠理之間”,多用於年老體弱、小兒或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或用於肌肉較薄(如:關節周圍)處、或叩擊部位下有重要臟器的部位。
2. 中叩法:叩擊時用中等力量,“叩至腠理肌肉之間”,叩擊時微有痛感為度。適用於大多人群和肌肉相對豐厚的部位。
3.重叩法:叩擊時用力較重,“叩至肌肉與骨之間”,叩擊時有痛感,但應以能忍受為度。多用於體質強壯之人,或體質較好而病情頑固者。
藥槌的叩擊節奏:
一般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質而定,原則上講因遵循急性病(病程較短,病位較淺)、實證叩擊節奏應速率較快;慢性病(病程較長,病位較深)、虛證叩擊節奏應速率較慢;介於急、慢性之間的疾病、虛實夾雜證叩擊節奏應速率應時快時慢。無論叩擊節奏快慢都應保證患者感到適應、舒適。
按照藥槌叩擊的形和意,可將藥槌叩擊手法分為4種。
1、同心圓式叩擊法:(俗稱叩圈)以病位中點為中心,由中心向外周;或由外周相中心,逐步圍圈叩擊。多適用於局灶性疾病,如:外傷性損傷、各種關節病、穴位點叩等。
2、線性叩擊法:(俗稱叩線)沿著線條,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逐步向前叩擊。多適用於放射性疼痛、帶狀皰疹、坐骨神經痛、經絡調理等。
3、片狀叩擊法:(俗稱叩片)在某片範圍內,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密密地叩擊某一區域。多適用於局部減肥、頸肩綜合徵、銀屑病、背部臟腑調理。
4、補泄叩擊法:(俗稱調理叩)在治療處方的指導下,對選定的經絡、穴位施以叩擊,通過經絡、穴位刺激效應,調理臟腑虛實。多適用於內科疾病治療。【其中:⑴ 順經絡叩為補;逆經絡叩為泄。⑵ 慢而輕的叩擊為補;快而重的叩擊為泄。⑶ 叩紅而不留痕為補;叩後留有瘀的為泄。⑷ 叩而間歇“侯氣”的為補;叩而連續“催氣”的為泄。】
以上叩法在臨床使用時,需根據病情單獨或交替使用。
由於藥槌療法的作用機理不僅是局部效應,而且還包括了十二經絡、十二皮部、腧穴、臟腑的關係,所以套用範圍比較廣泛。
藥槌療法的適應症:
1、疼痛性疾病:
⑴ 各種關節痛: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網球肘等。
⑵ 軟組織損傷性疼痛:外傷性扭挫傷、肩胛內角肌損傷、梨狀肌綜合徵、慢性腰腿痛、頸肩綜合徵等。
⑶ 癱瘓型疾病:腦血栓後遺症、腦出血後遺症、開顱術後癱瘓症、
小兒麻痹後遺症、臂叢神經擠壓綜合徵等。
⑷ 亞健康類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失眠、痛經、月經失調、乳腺增生症、遺精、陽痿、早泄、黃褐斑、青春痘、胃腸功能紊亂、便秘、慢性腹瀉等。
⑸ 某些疾病的輔助性治療:頸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經痛、胃脘痛、慢性膽囊炎、早、中期脂肪肝、高血脂症、高粘血症、高血壓、早期Ⅱ型糖尿病、牛皮癬等。
藥槌療法的禁忌症:
⑴ 各種急性滲出性、化膿性皮膚病
⑵ 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
⑶ 各種有出血傾向的疾病。
⑷ 各種良性、惡性腫瘤,肝脾腫大。
⑸ 婦女月經期及妊娠期。
藥槌療法慎用:
⑴ 藥槌叩擊部位下有重要器官,勿重叩。
⑵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各種結核病、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中期、慢性腎炎,勿重叩。
⑶ 精神異常者慎用。
藥槌療法的藥物使用:
藥槌使用時點蘸的藥物,要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進行選擇,劑型也有所差別。一般分為:
⑴ 局部用藥:多為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藥酒類、酊劑、水煎劑等。
⑵ 調理性用藥:需結合內臟疾病情況,本著“內服與外用同理”的原則辨證調配中藥處方,再加上經絡、穴位的功能配合。多為酒劑、水煎劑、乳劑、流浸膏劑等。
⑶ 平衡性用藥:多用於保健養生,美容養顏,滋補強身方面,以酒劑、乳劑、水煎劑為多。
藥槌療法的注意事項:
⑴ 施術者應掌握一定的中、西醫理論知識,練好基本功,包括藥槌叩擊手法和外用藥物選擇。
⑵ 施行藥槌療法時應保持室內溫度適度,最好為27℃左右。
⑶ 施術前應讓患者保持心情平靜,情緒穩定,身體放鬆,體位舒適,排除雜念,意守槌到之處。
⑷ 施術過程中醫患配合,經常交流,以患者的切身體會不斷修正叩擊的力度和範圍。
⑸ 施術過程中或施術後,要注意有無過敏現象。如發生過敏考慮更換藥物,或作脫敏處理。
⑹ 施術過程中或施術後,出現皮膚破損,應及時進行處理,避免感染。
⑺ 藥槌用後要注意消毒,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