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篾橋

獨龍江上的藤篾橋是一種構造別具民族特色的橋,是獨龍人民在長期的生產主活中創造的過江工具。 獨龍江發源於西藏伯舒拉岑雪山,上游叫種羅洛何,在與麻比洛河匯合以後,就叫獨龍江了。 解放前,獨龍族只靠溜索和藤篾橋來往過江。

獨龍江上的藤篾橋是一種構造別具民族特色的橋,是獨龍人民在長期的生產主活中創造的過江工具。
獨龍江發源於西藏伯舒拉岑雪山,上游叫種羅洛何,在與麻比洛河匯合以後,就叫獨龍江了。這條江在我國境內總長250多公里,獨龍江流域山大眷深,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和海拔4000多米的擔當力卡山,峽峙於湍急的獨龍江兩岸,形成探迭的獨龍江大峽谷。獨龍江地處西南邊唾,人煙稀少,交通和信息異常閉塞。解放前,獨龍族只靠溜索和藤篾橋來往過江。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克服重重困難,先後架起了6座鋼索人馬吊橋,但是整個獨龍江地區至今還有很多座藤網橋橫跨在江上,藤篾橋仍然是獨龍族民眾來來往往的重要交通工具。藤篾橋結構簡單麗古老,但很有特色。它是用獨龍江畔特有的藤竹編起的蔑索(現多為鋼索),拴在兩岸的樹幹或固定的木樁上,再用藤或竹蔑結成網,而後鋪墊上兩個字掌寬的金竹或龍竹,人從網中過江。建橋完工那天,附近村寨的獨龍族民眾,要著上傳統的節日服裝,在橋邊圍著籌火喝酒,擊皮鼓,敲芒鑼,唱歌跳舞,以示慶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