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外治法簡介
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申報: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
公布: 448 Ⅸ-9
藏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耀煌的成就,千百年來不僅為藏族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國內外民族醫學的發展也產生過廣泛影響,是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藏醫外治法早在《四部醫典》成書以前,就已有醫者用於治療疾病,並為藏民族的健康做出了與藏藥同等的貢獻。在《四部醫典》中,對外治法定義為:從體外解除病痛為外治法。
藏醫外治法是藏醫四種基本治療法之一。當藥物治療療效不明顯,一些特定疾病必須進行外治法以及需要內外合併治療時,要採用外治方法。歷代藏醫的外治理論,主要依據《四部醫典》的外治篇。外治法分放血法、火炙法、寒熱敷法、藥浴法和塗抹法五種。適宜放血法的病類有:“血、赤巴”型熱病、腫脹、各類瘡、痛風等,其中牛角放血法臨床使用較廣,此法適宜於各類關節痛、腫脹。適宜火炙法的病類有:“龍、培根”型寒病、消化不良、水腫、膿腫、癲癇、精神病、半身不遂等。寒熱敷法對“龍、培根”型病、消化不良、急慢性疼痛及皮膚出痘有效,其中,“霍爾梅”敷法使用較廣。
藏醫外治法淵源
藏醫外治法分緩治法和峻治法兩種。緩治法為施術時無甚感覺和疼痛的一種療法,峻治法是施術時較為疼痛的一種療法。火灸是峻治法之一,在既定穴位或痛點用艾炷燒熨,利用火的熱力及藥物的作用將隆病和寒性疾病 平息於發病部位,達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熱症的一種治療方法。所謂隆病,是指隆(相當於中醫的風、氣,但含義更廣泛)的平衡失調致的病證。關於灸法的作用,藏醫大師哲巴堅贊(公元1147~1216年)在《醫療·國王寶庫》中明確指出:“於既定穴位灸之,溫通氣血息疾患”。
藥浴法是繼放血法外另一種重要的外治法。適宜藥浴法的病類有:“龍、培根”型病發作期、四肢僵硬及萎縮、肌肉僵直、黃水、各類皮膚病等。藥浴法按方法分為浸浴法、袋浴法及蒸氣浴法三種。浸浴就是把身體浸泡在藥水裡,袋浴是把藥包放在紗布袋子裡在病變部位進行熱敷,蒸氣浴是熏浸在藥水的蒸氣上。臨床上常用浸浴法。常用的藥浴藥方有“五味甘露藥浴”和“廣方藥浴”兩種。塗抹法是用藥水、藥物油、脂肪及藥膏塗抹身體並適度按摩。這種外治法適用於體弱、面色蒼白、血色素低、少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