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祥

簡介

藍祥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現存曾孫二人,元孫一人,待養。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一月初十日那天,廣西巡撫錢楷興奮的給嘉慶皇帝寫了一分奏摺,報告了一件天下奇聞。“茲據廣西宜山縣知府周冕報”該縣永定土司境內壽民藍祥生於康熙八年正月,屆今嘉慶十五年142歲。嘉慶皇帝看到奏摺以後很高興,於是在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發出一道諭旨:“壽民藍祥加恩賞給六品頂戴,並特辦御製詩章及匾額外,著禮部查照舊例加等擬賞具奏,已示惠錫墩龐至意。”接到諭旨後,廣西巡撫錢楷又給嘉慶皇帝遞了一個奏摺。

考證

為了考證媒體傳聞,有人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代檔案中查找到4件記錄旌表耆民藍祥的珍貴檔案:其一是廣西巡撫錢楷給嘉慶皇帝上的奏摺,其二是軍機處抄錄廣西巡撫錢楷奏摺,其三是廣西巡撫錢楷給嘉慶皇帝上的奏片,其四是嘉慶皇帝上諭。這些檔案詳細記錄了老壽星藍祥的生存狀況。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十一月初十日,廣西巡撫錢楷給嘉慶皇帝寫了個奏摺:“茲據宜山縣知縣周冕稟報:該縣永定土司境內壽民藍祥生於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屆今嘉慶十五年一百四十二歲。現存曾孫二人、元孫一人侍養。因該村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跡罕到,以致曩時失於查報。今聞見確切,理合取具族鄰甘結齎報。等情前來。臣查該壽民藍祥秉性淳良,持躬樸素。沐四朝之雨露,草木增榮;軼三壽之年華,鯢鮐撥萃。曾元繞膝,已皆白髮蒼顏;作息治家,不異康衢擊壤。古稀重屆,春秋又閱兩三番;花甲再周,歲月還余廿二載。視絳年之書亥數倍旬,欣吉日之符庚祥開椿紀。且也,精神矍鑠,言動安閒。雖步履稍倩鳩扶,而飲食無煩鯁視。善稱鄉里,久孚月旦公評;家集壽康,饒有天倫至樂。作山中之羨,嘉征特應於熙朝;領海內之耆英,盛事希聞於前史。”
從廣西巡撫錢楷的奏摺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廣西宜山縣知縣周冕發現永定土司境內有一位142歲的壽星,他的名字叫藍祥,生於康熙八年正月,現存曾孫二人、玄孫一人,目前都已白髮蒼蒼。現在藍祥老人與其曾孫、玄孫住在一起,生活起居靠他們服侍,享受著天倫之樂。藍祥老人親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王朝,由於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跡罕到,以致過去沒有上報朝廷,而今尋訪確切,並經族鄰證明,出具甘結,上報朝廷。藍祥老人秉性淳良,持躬樸素,精神矍鑠,言語行為都很安閒。雖然走路需要人攙扶,但飲食正常,視物清晰,在當地久孚聲望。
嘉慶皇帝看到廣西巡撫錢楷的奏摺非常高興,於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發出一道諭旨:“壽民藍祥加恩賞給六品頂戴,並特頒御製詩章及匾額外,著禮部查照舊例加等擬賞具奏,以示惠錫敦寵至意。”嘉慶十六年正月廣西巡撫錢楷接到諭旨後,又給嘉慶皇帝寫了一個奏片:“臣於正月十五日欽奉諭旨:賞給宜山縣壽民藍祥六品頂戴,並頒到御製詩章、御筆匾額。臣當即發交藩司轉發該地方官,傳喚壽民傳旨給賞,以仰副皇上錫福引年至意。”為了進一步查明嘉慶皇帝頒給藍祥老人的御製詩章、御筆匾額具體內容,有人又查閱了《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大清實錄》和《清仁宗御製詩》。
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嘉慶“十五年諭:錢楷奏耆民年屆一百四十二歲懇請旌表一折。廣西宜山縣民人藍祥,壽逾百齡,飲和食德,絳年倍衍,鮐顏喜見曾元,花甲再周,鶴算尤增歲月。洵難老之殊征,亦寰區所罕覯。熙朝盛事,宜沛恩施。壽民藍祥加恩賞給六品頂戴並特頒御製詩章及扁【匾】額外,著禮部查照舊例加等擬賞具奏,以示惠錫敦寵至意。又奉旨:廣西省壽民藍祥著於加賞建坊銀一百五十兩外,再加賞銀五十兩、緞五匹,俱著於該省藩庫動用。

御詩

發去御製詩章、御筆扁【匾】額一併賞給。”《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嘉慶十五年十二月記載:“賞廣西一百四十二歲壽民藍祥六品頂帶,及御製詩章扁〔匾〕額。”《清仁宗御製詩》嘉慶十六年記載:“廣西巡撫錢楷奏報宜山縣永定土司境內壽民藍祥年一百四十三歲,喜成七言,用志人瑞。‘星弧昭瑞應交南,陸地神仙紀姓藍。百歲春秋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年前臘月中,據廣西巡撫錢楷奏報宜山縣永定土司境內耆民藍祥一百四十二歲,且稱該壽民秉性淳良,持躬樸素,仰沐四朝雨露,扶攜五代曾元。言動安閒,精神矍鑠,洵為熙朝人瑞,史冊罕聞。既錫以‘重頤吉慶’匾額,並成此什書以賜焉。茲獻歲發春,爰錄於詩冊人日之次,永志壽寓生平盛事。‘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老聃。花甲再周衍無極,長生寶錄麗琅函。’”

新聞報導

皇帝賜詩,地方高度重視

讀者陸先生說,他曾在河池師專任教多年,對於藍祥的身世有過關注和研究,一系列資料證明,藍祥是宜州人,絕不可能是巴馬人。雖然當年文稿已遺失,但他提供了一份資料索引。
8月21日,在自治區博物館,南國早報記者找到了相關資料。《宜州市志》的壽星簡介中,首位壽星就是藍祥。市志記載,藍祥是清代宜山縣永定土司加洞村人,生於1668年,在142歲時,被嘉慶皇帝御賜詩文祝賀。
據《大清實錄》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農曆十一月初十,廣西巡撫錢楷給嘉慶皇帝上奏摺,說“據宜山縣知縣周冕稟報:該縣永定土司境內壽民藍祥,生於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屆今嘉慶十五年142歲。”藍祥由曾孫二人、元孫(即玄孫,避康熙諱。記者注)一人侍養。因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跡罕至,以至於官府不曾知曉。錢楷奏報說,經多方調查情況屬實,他見到藍祥“秉性淳良,持躬樸素,精神矍鑠,言動安閒”。
嘉慶皇帝閱奏摺後大喜,發諭旨:“壽民藍祥加恩賞,給六品頂戴,並特頒御製詩章及匾額。”當時,嘉慶皇帝還詩興大發,特地寫了一首七言律詩,為藍祥賀壽。這首詩收在《清仁宗御製詩》中,藝術水平不算太高,但作者地位不一般,因此當地官員極為重視,將此詩刻成兩塊石碑,建亭保護。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說,除了賞賜藍祥建坊銀150兩外,奉旨再加賞銀50兩、緞5匹,都由地方財政支付。當時,正六品官員年薪才45兩銀子。藍祥一次得到的賞賜,比當地知府4年的工資還多。
比銀兩更重要的是皇帝賞賜的六品頂戴,六品頂戴是個多大的榮譽?在清朝官職等級序列中,土司通判是正六品,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行政級別。雖然皇帝賞賜的不是實職,只是個“官帽子”,但這也是難得的禮遇了。
曾做過雲貴總督的吳振棫在其《養吉齋余錄》中記載道:“廣西宜山縣民蘭祥142歲,賜六品頂戴,此為近代所罕有者。”
當時的內閣中書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音同庵,記者注)隨筆》記載說,藍祥與“鄉人耕鑿自安,不諳朝典”。皇帝的賞賜到了當地後,官府嘉獎他,設宴款待。藍祥由其曾孫、玄孫“扶掖而來,耳目無醫障,飲啖過人。”當時的地方官還請人為藍祥畫像,寄給朝廷學士題詩留存。

後人失傳,石碑曾當洗衣板

上面說到,官員將嘉慶皇帝的賀壽詩刻成兩塊石碑,建亭保護。民國的《宜山縣誌》載:“御碑亭,在城東左,碑鐫御製壽民蘭祥詩。”如今,城東御碑亭已毀,碑也不見蹤影。
8月22日,在宜州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另一塊碑。該碑刻的正是嘉慶皇帝的御筆詩:“星弧昭瑞應交南,陸地神仙紀姓藍。百歲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老聃。花甲再周衍無極,長生寶錄麗琅函。”
宜州市文物管理所的老專家陳仲濤說,這塊碑得來不易。在“文革”期間,許多文物被破壞。1982年撥亂反正後,縣裡組織工作隊下鄉找文物,在原永定土司署即今石別鎮的三寨村外河邊,發現了這塊碑。當時,石碑被民眾當做洗衣板用,政府後來特批了水泥,為民眾做了一個新的洗衣板,這才換回了石碑。
藍祥有沒有後人,他的宗族還在嗎?陳仲濤說,石別鎮多有姓藍的族群,他們去尋訪過藍祥後人,但一無所獲。從嘉慶到現在,畢竟也兩百年了,中間又頻發戰亂。從石碑後來被當成洗衣板來推斷,藍祥的後人很可能家道中落,血脈不知所傳了。
史料中關於藍祥的描述,有藍、蘭兩個姓。陳仲濤解釋說,準確的應該是藍,以前當地人為了方便,常將藍簡寫為蘭,但實際上當地不存在“蘭”這個姓。

拓片證據:藍祥不是巴馬人

記者採訪中發現,巴馬博物館展出的嘉慶皇帝御詩碑拓片,是該縣唯一能證明藍祥與巴馬關係的硬證據。那這塊拓片是怎么來的呢?
“是從我們這裡拿的。”宜州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李楚榮說,上世紀90年代,巴馬開始宣傳長壽之鄉。有一次巴馬文管所到宜州文管所交流考察,見到藍祥碑,就問能不能借取一份拓印回去。這屬於正常的交流範疇,李楚榮就同意了。他沒有想到,多年後巴馬把這塊拓印公開展出,宣傳說藍祥是巴馬人。現在身在廣州養老的李楚榮說,碑在宜州,巴馬只有拓片,碑文上也標註得清清楚楚,是“宜山縣永定土司”,並沒有巴馬的字樣。
據了解,永定土司原址在今宜州市石別鎮,藍祥老人所生活的加洞村在今宜州市福龍鄉(當時屬永定土司管轄),兩者在地圖上相距14公里。而巴馬距離石別鎮和福龍鄉,有280多公里。李楚榮說,巴馬和藍祥,是無論如何也扯不上關係的。
陳仲濤是將石碑拓片交給巴馬的經手人。他說,後來他們追問對方為何把藍祥說成是巴馬人,巴馬方面解釋說,巴馬當年與宜州一起屬慶遠府管轄,藍祥往大了說就是慶遠府人。這個說法勉強可以沾得上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據宜州一名公務員說,為了這事,宜州有關領導也想過找上級裁決,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兄弟打架,老爸肯定不高興”。而且,巴馬的做法,畢竟是為了謀全縣的發展,不是為一己之私,後來官方就不再追究此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