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川先生簡介
藍川先生 (1867~1937),姓牛,名兆濂,字夢周,號藍川,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鳴鶴溝人。清末民初名滿三秦的理學家和關學派的代表人物,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被尊為“關中大儒”和“橫渠以後關中一人”,也是關中民間廣泛傳誦的“牛才子”。
藍川先生生平
1893年赴三原拜賀復齋(瑞麟)為師,言:“慈親之命但願濂學為好人,他非所望焉”!賀以先生孝義誠懇,收為門下。先生一生即奉行“學為好人”之道,布衣自足,不慕榮利,以耿介廉潔自守,具冰雪之操。投身程朱理學研究,且精通周易,善邏輯推理,預見性強,因此被稱為“聖人”。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學生門人不計其數。先生的一生,追求著一種淡泊明志的隱居生活,可生逢亂世,為了國計民生,他常常不顧個人安危,四處奔走,使得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清光緒八年(1882)參加縣考,名列榜首。光緒十年(1884年)肄業於關中書院,後入志學齋,專攻儒家經學。第二年,充任志學齋齋長。因其愛好廣泛,曾遍讀兵、農、錢、谷、水利、算術之書。1886年補廩膳生員,並被聘為塾師。
光緒十四年(1888)聽柏景偉講學於關中書院,並受教於李菊圃、黃小魯等人。次年應鄉試,中第28名舉人。後因父歿母病不能進京應試,按慣例應予除名,陝西巡撫端方以孝廉奏請朝廷得以倖免,並特賜內閣中書銜。但他不意功名,力辭不就。
光緒十六年(1890)任白水書院山長,開始治程朱之學,為此曾於十九年(1893)赴三原拜賀復齋為師。
光緒二十四年(1898)管理藍田縣裡衙局,後又主持縣賑恤局。他廉正清明,親自製定局規,率先執行,並嚴格要求下屬。時逢陝西大災,收成銳減,牛呼籲社會急起相救,得江南義賑會捐贈,保全了眾多百姓生命。後因厭惡官場應酬辭職,講學於芸閣學社。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選拔專門人才。陝西巡撫升允舉薦牛,並贈以路費促其赴京召對。但他以專攻經史不懂經濟為由辭而不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升允以關中書院改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聘牛為總教習,一年之內書函敦請六七次,他認為自己是立志做學問之人,不能與做官者為伍,又兼與新學不通而婉言相謝。最後巡撫派人持聘書、聘金驅車登門相接,才勉強隨去。但三個月後,因學派門戶之見,決然辭歸,仍治程朱理學。
光緒三十三年(1907)秋,牛被選為咨議局議員,後又被選為常駐議員。
時值關中鴉片煙害又起,他前往煙害最重的西府地區密查,前後歷時20天,有力地推進了該地區的禁菸。不久,因不滿清政府的腐敗,辭去常駐議員職務,再講學於魯齋書院。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新政府屢次相召,爭取他參加革命,共商大事。但他對革命缺乏認識,認為自己與大清君臣之分早定,每次都以身體欠佳而謝絕。
1912年初,原陝甘總督升允率兵攻陝,企圖復辟皇朝。牛不顧個人安危西出禮泉,以民生之計和時局大勢曉以利害,使升允罷兵。此後他專事講學於清麓書院,以宏揚儒學為己任,慕名來學者與日劇增。
楊虎城任陝西省主席後,派藍田縣縣長曹漢英帶紳士十數人持聘書和聘禮邀牛作顧問,但牛力辭不受。
1926年軍閥混戰,藍川先生詩云:大禍中原小禍秦,至微亦足禍鄉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教攀闕生偉人。
1930年,日寇野心初現。先生對當局政府一味投降對內自相屠殺,極為憤慨。寫下《我明告你》一詩,申明大敵當前,團結則並存號召團結相處,停止內訌。
1931年“九一八”事變,牛義憤填膺,減膳數月以志愛國之心,並積極倡導抵制日貨,用攘夷之說激勵學生愛國救亡,揮筆寫下了《鬩牆謠》一詩。號召大家共赴國難,團結禦侮。提倡抵制日貨,並為之減食三月。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他極為感動,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並親自組織300名兵勇,懇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向中國增派八個師團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華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聞訊後痛不欲生,病情日漸加重,於7月21日憤然辭世。
藍川先生著作
先生著述甚豐,有《呂氏遺書輯略》4卷,《芸閣禮記傳》16卷,《近思錄類編》14卷,《音學辨微》《芸閣禮節緣要》《秦觀拾遺錄》《藍田新志》等各若干卷;另有《藍川文鈔》12卷,《藍川文鈔續》6卷及《藍川詩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