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對薩蒂習俗的定義為: 活著的寡婦與其已故的丈夫、其他親屬或與先人有聯繫的文獻、物品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或者不論殉身者自願與否,任何活著的女性與其親屬的屍體共同接受火葬或埋葬。
儀式會以婚禮的形式在公開場合受人圍觀下進行,寡婦不是穿壽衣而是穿婚袍以映射神話中女方死亡、轉生、與先夫重逢再度結合。婦女焚身的方式可以是躺在丈夫的遺體旁同時被燒,另一種是當火葬的火焰燒得熊熊時妻子投進火堆中,寡婦反抗拒絕接受儀式的場合下多為前者,並且會被捆綁防止逃走。殉夫的寡婦會獲樹立“薩蒂墓石”或聖壇以表揚她們的行為。
根據記載,薩蒂習俗在笈多王朝建立前,大約公元400年已經出現,笈多王朝約於公元500年衰落後此儀式更為盛行。
印度教經典觀點
印度教經典對婦女追隨先夫殉葬的態度並不統一,薩蒂本身亦非因為丈夫(濕婆)之死而自盡。阿闥婆吠陀13.3.1提議寡婦為先夫服喪及尋找其他男子再婚。摩訶婆羅多的記載中一個自焚的女人瑪得里,與丈夫般度交歡而導致其身上致死的毒咒發作,瑪得里因為自責而尋死。因為丈夫瓦里的死而決定進行薩蒂儀式,但成功被羅摩和哈奴曼阻止下來。
往世書則相反,例如迦樓羅往世書1.107.29記述了“妻子陪伴丈夫死去會長久地同住天堂。”另外維護薩蒂的人士經常引用梨俱吠陀10.18.7來支持自己的觀點:“इमा नारीरविधवाः सुपत्नीराञ्जनेन सर्पिषा संविशन्तु | अनश्रवो.अनमीवाः सुरत्ना आ रोहन्तु जनयोयोनिमग्रे ||”,對於原文的翻譯存在多個解讀,但大意都是指寡婦不要帶著苦惱踏進先夫的墓,然而就算這句中對寡婦在喪禮中的舉動有何種建議,下一節10.18.8就會完全地將殉葬的解讀無歧義地駁回:“起身吧,來到(充滿)生命的世界,女人啊,汝身旁的夫君已經無生命力了。你的丈夫提著你的手發誓成為你的戀人、你的一部分。”
取締
不過不論民間或宗教觀點如何,在步入文明社會時代開始就出現了當權者以各種手段壓制薩蒂習俗,儘管越早期的手法就越不見效。莫臥兒帝國時代官員被國王賦予職權延緩寡婦跟隨先夫接受火葬的時間,希望以此緩和寡婦心情而放棄自殺,另外生有孩子的寡婦絕不被允許執行儀式,隨後還有向那些可能會自焚的婦女送上金錢及禮品以利誘她們。18世紀末印度在歐洲列強入侵時各國政府都有發出對薩蒂的禁令,但其中葡萄牙政府的禁令被認為效果不大。
英國及丹麥在19世紀前還是允許薩蒂,但以英國為本部的福音教會就以自己的力量,由克理及威爾伯福斯領隊,帶著部分傳教的目的到印度進行反薩蒂習俗的運動。曾經親眼目睹親人進行薩蒂的孟加拉改革者羅姆摩罕羅易福音會的運動親自到加爾各答對當地寡婦進行遊說,並組織了監察團體。
1829年孟加拉管轄區由總督威廉·斑迪克,正式立法取締薩蒂,法案之後受到鄰接地區的跟隨。到了1987年印度拉賈斯坦邦一村莊發生了一宗轟動一時的薩蒂案,事件引來全境人民的強烈抗議,促使印度政府進一步立法保護婦女,並取締製作薩蒂墓石的行為。不論寡婦自願與否,教唆、強迫、執行、協助、旁觀或歌頌薩蒂儀式都屬違法,最高刑罰可以是死刑或終生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