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達[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薛達[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薛達[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薛達,字上之,又名世昌,甘肅省榆中縣清水驛鄉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出生,曾經就任縣長、教育廳科長等職,後來創辦榆中一中,1953年他任甘肅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薛達[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薛達[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薛達,甘肅省榆中縣清水驛鄉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出生,曾經就任縣長、教育廳科長等職,後來創辦榆中一中,1953年他任甘肅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去世。薛達教書育人,子女們都學有所成,有兩位教授、一位副教授。

人生經歷

薛達,字上之,又名世昌,祖籍陝西韓城縣,其曾祖父薛遵道經商來甘,定居金縣(今榆中縣)清水鎮。清光緒十九年(1893)農曆正月二十二日,薛達出生於清水鎮一個耕讀亦商之家,排行第五。

其長兄薛炳南(字壽山,又名世英),為清末廩生,光緒年間創立清水鎮國小堂,捐資童役一人獨支,親任教習。薛達6歲入學堂,受長兄啟蒙,9歲已讀完“四書”“五經”,接著選送縣學從師於榆中一代名師張紹庭(清舉人,曾任禮部主事)先生門下,且獨得先生器重,薛達也終身敬師如父,與老師長子張一悟同窗而成莫逆之交。

民國初年,薛達進入隴上大儒老翰林劉爾炘為校長的省立一中(原文高等學堂,現蘭州一中)。當時劉爾炘聘用的教師中有幾個前清遺老,他們有的不諳新學,古文學識也不見佳。薛達當年書生意氣,才思敏捷,不滿那些老朽講課,常提問詰難,於是受到老師斥責,薛達又寫文章諷刺那幾位“冬烘先生”,矛盾激化。薛達率百餘名學生要求校方解聘不稱職教師,遂釀成了學潮。劉爾炘很生氣,報請省局,召開大會要鬧事學生公開認錯,大會上大聲喝問:“這次學潮是誰領導的?檢舉出來,要遞悔過書!”話音剛落,薛達憤憤走上講台,在準備好的白紙上大書“薛達”二字,指袖揚長而去,劉爾炘無可奈何,出榜將薛達開除。

1913年薛達考入西北大學學習政法,後又去北京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讀書,1917年夏畢業回鄉,將其兄所建清水國小堂修葺發展,重振舊風。不久受命擔任榆中縣文成國小校長,頗受學界稱譽。

1921年至1931年先後任職於蘭州市政籌備處、甘肅公報局(局長)和新隴日報社(社長)。1932年薛達參加文官考試,銓敘薦任一級,任命為清水縣縣長。

1937年任臨潭縣縣長。

1938年隴上大老榆中同鄉水梓出任省教育廳廳長,邀薛達擔任教育廳第一科科長曆時4年。

1953年薛達被聘為甘肅省文史館館員,受命編寫人物誌,他在家自費訂閱報刊,學習與改造不輟。晚年因生活安定,子孫上進,常吟“夕陽無限好”自珍自勉。

1959年11月23日逝世,終年66歲。

學潮風波

薛達的長兄薛炳南(字壽山,又名世英)是清末廩生,獨自創辦了清水國小堂,薛達也是在這所學校中讀書的。

薛達國小畢業後,到縣學讀書,求學於張紹庭門下,和其子張一悟是同學,兩人關係好得很。後來,薛達考上省立一中,誰知他卻在一中惹出了一場大風波。

薛達在省立一中讀書,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學校的老師不少是前清的秀才、舉人、進士。此時,正是新舊學風交錯之時,這些進士、舉人多不懂新學,而對於舊學也大多為應付科舉考試,而學習的知識,主要內容就是四書五經。因而,老師們的教學方式難免古板僵化,知識面也比較狹窄。此時,卻是薛達求知慾望最為強烈的時候。薛達在課堂上提一些比較古怪的問題,老先生自然認為這樣的學生和他們的要求不符,經常斥責。結果,師生矛盾激化,薛達帶頭要求學校解聘不稱職的老師,其他學生也回響。學生鬧事,校方自然要維護教師的權威,召開大會要求鬧事學生公開認錯,並在會場上張貼了白紙,要求學生自己出來。薛達憤憤然走上講台,在白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瀟灑而去。無奈中,校方只好將他張榜除名。

回鄉之後,薛達繼續攻讀。1913年,薛達考入西北大學學習政法,後又去北京文高等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讀書,1917年夏畢業回鄉。此時,清水國小堂已經破舊不堪了,他主持修葺學校,又擔任了榆中縣文成國小校長。

從這以後,他在家鄉教了十多年的書。

博峪事變

薛達後來還是做官了,官不大,只是縣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薛達參加了文官考試。文官考試是19 世紀50 年代英國借鑑中國的科舉取士制度而實行的考試制度。1928 年10 月,南京國民黨政權也開始了文官考試。1929 年12 月正式建立了考試院,于右任曾任考試院院長。1932年,薛達參加文官考試後,被任命為清水縣縣長,1937年任臨潭縣縣長。

他任臨潭縣長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這一年,他經歷了“博峪事變”,也就是卓尼土司楊積慶遇難事件。這是個很悲情的事件:1937年8月25日晚,土司衙門內槍聲四起,原來軍閥魯大昌串通國民黨特務,策動楊土司手下團長等人發動叛亂,而魯大昌派遣了自己的心腹營長率隊潛入土司衙門內進行刺殺,楊土司及其長子楊琨、長媳、孫女等十多人遇難。

博峪事變的根源是,楊土司為北上紅軍讓道放糧引發了國民黨的不滿。紅軍長征途經卓尼等地時,楊土司為紅軍放糧達三四十萬斤,為此紅軍還專門在糧倉寫下“此倉內糧是楊土司莊稼糧,望各單位節約用糧”的告示。

事變發生後,田崑山、薛達等人受省府委託處理卓尼事變。薛達仗義執言,秉公辦理。後來,楊復興繼任卓尼第20代土司併兼任洮岷路保全司令。為了不使兵權旁落,薛達兼任了保全副司令一職,同時成立卓尼設治局併兼任局長。薛達的作為引發國民黨當局的不滿,被革職。

創辦學校

1938年,隴上名流水梓出任省教育廳廳長,邀薛達擔任教育廳第一科科長,4年之後的1942年他返回榆中。人們推舉他出任校長,籌辦榆中一中。

說實話,創辦榆中一中是個非常艱苦的活。當時,學校連地方都沒有,至於經費就更困難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接下這副重擔,還把家從蘭州搬到了榆中。他四處奔走籌錢籌物,聘請老師,先借用了文廟,後來又借用城隍廟,算是有了固定的地方。又四處奔走尋找木料,他身份特殊,再加之有不少人幫忙,事情才漸漸有了眉目。

1943年秋,榆中一中招收了第一屆初一學生,三年後第一屆學生畢業了。薛達撰寫了對聯:學校成立僅三年,設備欠周,師資欠良,誤人子弟甚抱歉;畢業所屬第一期,土塊亦抱,石頭亦搬,望我父老多原諒。

1945年秋,已招滿了三個年級的國中班,教室、師生宿舍、圖書室、實驗室、操揚已初具規模。校門上方橫楣鑲刻著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長、書法家于右任題寫的“榆中縣立中學”六個行草大字,左下角書“右任”二字,筆力蒼勁圓活,為校園大增風光。校門內木質屏風上書寫了薛達所作校歌一首,詞曰:

爭先!爭先!曙光破中天。興隆高,龕谷儼,山川俊秀,學子萬千!哪個志氣不在昆倫巔?家鄉的文化在我們雙肩。可愛的同學們哪,讀書之樂樂無邊。莊嚴燦爛的新家鄉要實現。爭先!爭先!曙光破中天,請看無數的新青年,歡呼隴上健兒萬歲,榆中中學萬萬年!

1946年7月,第一屆學生畢業。

1948年,薛達急流勇退,辭去校長職務,去籌建縣文獻委員會。

兩打表弟

1948年,薛達辭去校長職務主持榆中縣的修志工作,將他的藏書捐贈給了學校。有兩個關於他的故事在榆中流傳。一個是拿茶杯砸隴西縣長,當時任隴西縣長的李平之(曾先後任國民黨少將,縣參議長、縣長,解放後任甘肅省文史館館員)是他表弟,一次,李縣長通過榆中縣縣長的關係,挪用榆中糧草。地方民眾知道後,自然對此不滿,就告訴了薛達,薛達找到他,痛斥一頓,李縣長自然要解釋,薛達更加生氣了,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向李縣長擲了過去,李縣長躲得快,茶杯沒打在身上。薛達哈哈大笑說:“到底是經過軍事訓練的,少挨一杯子!”一笑化解尷尬。李平之還曾任榆中臨時參議會議長,一次一個為老百姓謀利的議案交付討論後卻沒有通過,薛達便在參議會大廳門口大罵李議長做官不為民做主。李議長把他拉到僻靜處說話,他自然不肯,提起文明棍“打”了議長一棍子,李趕忙認錯。薛過後對人說:“我打的不是我姑舅(榆中方言表兄弟互稱姑舅),是李老爺的官架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