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貽源

薛貽源

民國2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 民國36年,貽源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深造。 民國34年,他曾在重慶參加籌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

薛貽源,字淵如,民國2年(1913年)生於屏南縣雙溪村。民國21年從福州師範畢業後回鄉任國小教員。民國2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
地理學家——薛貽源地理學家——薛貽源
民國29年,貽源自北京師大畢業後,在中國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參與漢中盆地地理的實地考察,參與編寫《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繪製有關圖集。同年,他調往中央設計局區域計畫組任職,參與“調整省區草案”的起草工作。
民國36年,貽源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深造。他對該州中部地理進行野外實地調查,以第一手材料撰寫論文十多篇,獲得理科碩士學位。
1950年,貽源學成回國,供職於政務院內務部,歷任研究員、區劃科副科長、中央人口調查登記辦公室綜合組副組長,從事對舊行政區劃調整、新行政區劃建立及全國人口調查工作。他負責起草《華北五省區、村現況及調整意見》,從而開始擬議調整基層區劃工作。1953年,他領導全科同志對設定市的標準及郊區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接著草擬出《關於設定市、鎮建制的決定》,由內務部報請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成為新中國設定市鎮的法規。從此,全國行政區劃基本上消除舊時代遺留的不合理現象,使之逐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他還先後撰寫《我國的行政區劃》、《我國的民族地方自治》、《六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等十多篇論文,分別發表於《人民中國》、《地理知識》、《時事手冊》等報刊,其中有些篇章被譯成俄、英、日等國文字對外發表,對於幫助國際友人了解新中國起了作用。他還根據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為中國地圖社整理出版我國第一幅《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為政府工作決策、科學研究及學校教學提供依據。自1950~1956年,他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有關地理學術論著達50餘種。在此期間,他兩次兼任母校教授。貽源下基層調查時,不論路途多遠都儘可能步行,沿途邊考察繪圖,邊蒐集資料。他時常工作到深夜,頭痛舊疾復發,服藥鎮痛後又繼續伏案筆耕至天明。因他業績卓著,1954年被內務部評為模範工作者。
貽源還是位有名望的社會活動家。民國34年,他曾在重慶參加籌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同年,九三學社成立,他任該社中央宣傳委員、北平分會副秘書長,在許德珩、黃國璋等人的指導下做了許多會務工作;留美期間,加入中國科協美國分會,並籌組中國科協威斯康辛大學區會,積極組織座談會,討論國內科學界的有關問題;1956年起任中國地理學會北京分會理事,並擔任《地理學報》常務編輯、全國科普地理學組委員。在辛勤筆耕之餘,還不斷地扶掖新秀,培養人才。
貽源助人為樂、艱苦樸素的精神感人至深。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物價飛漲,教職員經濟十分窘迫。同事劉培相患病須住院治療,貽源傾囊相助,送其進療養院診治並得以康復,而他自己卻異常節儉。在內務部工作時,一雙皮鞋穿了十幾年,補丁復補丁,一直穿到逝世。
1957年5月5日,貽源應中國地理學會北京分會邀請,在作學術報告時,因患腦溢血暈倒,經搶救無效而逝世,享年44歲。葬於北京八寶山公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