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潮

薛文潮

薛文潮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人,祖籍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村,薛文潮曾深入民間,做好軍民聯防工作。經過數月整治,寇患匿跡,百姓安居樂業。

薛文潮介紹

薛文潮,字長綱,號飛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雙溪村,父親開豆腐店,為人勤謹,對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從小好動,尤喜使刀弄棒。時在縣衙任把總的伯父看小文潮是根將苗,便有意引導他習武。每天凌晨,天剛蒙蒙亮,伯父就把年僅十二歲的文潮喚醒,帶他到考坪練操。小文潮的操課很簡單:抱石頭。伯父揀來一堆大小不一的石頭,他先讓小文潮抱小石頭繞考場行走,過幾天就換抱大一點的石頭,日復一日,風雨無阻。這樣練了三年,薛文潮的手勁很大,能抱二百多斤的石頭疾步小跑。此後,伯父開始教他刀法。由於功底紮實,飛舞一個時辰而不心虛氣喘。旁人看了,皆道是神力。乾隆四十年,薛文潮參加縣學考試,名列前茅。四十四年參加省試,中武舉第六名。四十九年經兵部考核,薛文潮被選為羽林軍衛。
薛文潮武藝高超,為人謙恭,深得上司賞識。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選任寧德千總。當時寧德縣防務薄弱,海盜猖獗,百姓遭殃。薛文潮就任後,整飭軍紀,加強防務。他與士兵一道駕船巡邏,痛擊侵擾的海寇。同時,薛文潮深入民間,做好軍民聯防工作。經過數月整治,寇患匿跡,百姓安居樂業

驚人的功績

薛文潮乾隆五十二年,薛文潮因軍功召署福州南台面嶺千總,不久提升守備。當時清廷對東南海疆防備鬆懈,曾被鄭成功逐出境的荷蘭殖民者趁虛騷擾台灣,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還糾集當地歹徒,陰謀叛亂,一時寇焰囂張。薛文潮奉總督令,帶領一千軍馬,分乘十艘戰船,渡海剿寇。就在戰船即將駛靠台灣淡水碼頭時,忽遇颶風,戰船反飄至廣東澳門,所帶糧草已盡,薛文潮只好向廣東總督求援,廣東總督聞報立即接濟糧草。薛文潮率領軍馬,返駕戰船向台灣駛去,由於風急浪高,行進艱難,歷時兩個月方才抵達台灣。上島後。薛文潮一邊會同當地官員商計剿寇對策,一邊重兵把守各關口要道,另派兵化裝成漁民偵察海寇行蹤。待掌握寇情後,薛文潮兵分兩路,對寇賊首尾夾擊,一網打盡。捷報傳來,台灣同胞歡慶鼓舞,簞食壺漿慰勞官兵,朝廷頒發獎功令,賞銀牌。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荷寇捲土重來,侵擾台灣高山、斗南、雲林等地。此時,擔任台灣中營守備的薛文潮立即調遣兵馬,痛擊侵略者。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寇賊潰敗。五月二十日,薛文潮策馬叢林,搜拿殘寇,不幸遭潛寇鏢中心臟,流血不止,仍負痛指揮士兵作戰,最後嘔血陣亡,時年三十六歲。總督聞報,痛失股肱,馳奏朝廷。同年八月,乾隆帝下旨追授薛文潮為廣威將軍,旌表忠烈,救賜國葬,入祀台灣昭忠祠。其弟薛文濤帶人馬躬赴台灣運樞,途徑福州、閩侯、古田等縣,地方文武官員出城公祭。
薛文潮陵墓建在棠口鄉貴溪村台頭自然村後門山上,背枕長蘭溪,前面是一窪水田,這裡群山環抱,風景宜人。極目遠眺,千山萬嶺,起伏連綿,氣勢磅礴。回眸墓山,猶如半月沉江之狀,雲蒸霞蔚,煞是壯觀。整個陵墓純花崗岩砌成,墓碑正中刻寫著“皇清特授武信郎督標中鎮文潮薛公之墓”。墓台左聯“英名留史冊”,右聯“盛德蔭兒孫”。墓碑下台左右聯為“江山並秀,日月爭光”。墓坪兩邊豎著一對三米高的石旗桿,左旗桿魁斗上刻著“瑞氣鍾英”,右旗桿魁斗上刻著“靜聽鹿鳴”。第二重墓台中刻著屏南開縣舉人周大俊楷書“忠節佳城”四字,蒼勁有力。整個陵墓構築恢宏莊重。

薛文潮殉職

薛文潮薛文潮殉職後,雙溪村薛氏宗祠里供奉著他的神位與畫像。祠堂正廳樑上懸掛聖旨“忠烈”鎏金牌匾。下廳天井花壇上有一株牡丹,是薛文潮從京都調任寧德千總途經河南洛陽時帶回手植的,雖虬枝蒼老,仍枝繁葉茂。據清光緒十年(1884)編修的《薛氏宗譜》記載,屏南種植牡丹始於薛公文潮。現年八十多歲的薛世志老先生回憶說,小時候,祠堂開祭時,掛展薛文潮公的戰袍與大刀,有人試穿薛公戰袍,必須站在凳子上,其袍襟剛好離地,足見文潮公身材高大。戰袍後來藏於長孫家,因宅院失火而燒毀。現大刀只剩下刀葉,重38斤,歸薛氏祠堂保管,刀柄在20世紀50年代被收去煉鋼,還有寶劍、聖旨等文物皆散失不知何處。薛文潮妻出於雙溪村肇基始祖陸氏望族,聰慧賢淑,生三子,夫殉職後,陸氏堅忍負重,撫子成材,敬奉雙親,鄉閭稱誦,後被朝廷族表建坊。
薛文潮後代,散居在祖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以及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其中有不少佼佼者,僅在美國任教授予及獲得博士學位的就有八九人。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密切,不少回鄉探親觀光的台胞慕名前往薛文潮陵墓和薛氏祠堂,憑弔這位為保衛台灣而獻身的民族英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