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大氣環境容量與承載力研究;大氣污染數值模擬研究;污染源排放清單研究;大氣環境衛星遙感 研究;大氣污染控制對策與規劃研究 。
政策服務
1、負責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總量減排環境效果回顧性評估》研究,研究報告得到周生賢部長重要批示,並報送國務院,同時以環辦[2013]82號文印發全國 ;
2、參與《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國發[2013]37號),負責完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環境效果模擬研究》,論證了行動計畫目標可達性,為《行動計畫》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3、參與《“十二五”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負責完成《“十二五”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效果模擬研究》,對我國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的環境效果進行了定量評估 ;
4、參與《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環發[2012]130號,負責完成《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空氣品質目標可達性模擬研究》,論證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污染減排目標”與“空氣品質目標”之間的對應關係;
5、參與《國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等工作。
科研成果
1、設計了“火電行業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信息管理平台(軟體登記號:2012SR031305)”、“基於污染源普查的高時空解析度排放清單編制系統(軟體登記號:2013SR079113)”、“國家大氣污染減排與空氣品質改善回響模擬平台(軟體登記號:2013SR079748)”等環境管理與決策支撐平台 ;
2、基於CAMx空氣品質模型顆粒物溯源技術模擬了全國尺度PM及其關鍵組份跨界輸送規律,建立31個省市間PM及其關鍵組份相互傳輸矩陣,為構建區域一體化、權責分明的大氣污染聯合控制機制奠定了技術基礎 ;
3、基於WRF-CAMx模型設計了大氣環境容量疊代算法,以全國333個地級城市PM年均濃度達標為約束,計算了全國各省市區SO、NO、一次PM及NH四項污染物的環境容量 ;
4、通過WRF氣象模型、CAMQ空氣品質模型及衛星遙感耦合技術,反演了2013年全國近地面高解析度PM濃度,改進了現有PM衛星反演技術,為利用衛星手段監管、評估大氣污染防治的效果提供技術支撐 ;
5、在城市環境總體規劃試點中,首次提出了大氣環境紅線的內涵,並建立了大氣環境紅線劃定的技術方法,該方法已在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實踐中被廣泛套用,並逐漸成為環境總體規劃的規範化方法 。
科研項目
1 、國家級項目
參與《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分配與監管實施辦法研究》、《基於環境影響的中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研究》、《國家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管理技術體系研究》、《基於環境容量和質量約束的污染物總量控制體系研究及示範》等多項環保公益性科研項目;參與《國家環境資產負債表與生態產品核算體系》、科技支撐計畫《中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技術和實施研究》、“十五”攻關課題《區域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技術與示範研究》等國家級科研課題;參與起草《關於構建國家生態紅線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劃定技術指南》等檔案。
2 、省市級項目
負責或參與完成《安陽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與空氣品質改善行動計畫》、《喀什大氣污染防治綜合防治規劃》、《武漢市城市空氣品質達標規劃》、《基於CMAQ模型的典型城市空氣品質預測模擬研究》等項目,參與《內蒙古自治區煤電輸出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調控研究》。
負責完成《福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宜昌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環境總體規劃》、《北海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貴陽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及《長吉都市圈環境保護戰略研究》等課題大氣環境專題研究。
3 、國際合作課題
負責或參與完成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環境效益模擬研究》、能源基金會《京津冀城市空氣品質管理模型與套用研究》,參與JICA《中日氮氧化物總量控制項目》項目研究。
論文獲獎
總計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以第1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SCI收錄2篇、EI收錄2篇,獲環保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軟體著作權3項,參與出版專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