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薛家祖先歷代務農、捕魚、經商,近期曾經營糧行及糖廍等。因為薛家祖先沒有當官封爵,所以薛家古厝雖然占地大約一千四百坪,但它卻沒有豪華氣派的亭台樓閣,也沒有飛檐翹脊的屋宇。
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在三代祖先手中完成,對薛氏家族來說是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和古時候有錢人家一次就完成一座大宅第,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三進院落分別為:「第一落」建於嘉慶24年(1819年)門額題『河東』,「第二落」建於道光30年(1850年)門額題『梅魁』,而明治43年(1910年)才興建「第三落」門額題『河東』,右外護龍建於大正13年(1924年)由薛占建造門額題『占家祥』。第一落原為用石灰、黏土及土埆磚等老式建材興建的,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台灣時,被炸毀了大部分,後在原地依原貌興建但用的建材改為紅磚及洗石子。第二落隔了三十年才加蓋,第三落用紅磚及半屏山的石灰石等材料。
薛家古厝第一、二、三進皆以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處理,身堵及腰堵則以紅磚斗砌,屋面瓦作為紅色板瓦。橫樑銜接都使用斗拱的方式,沒有用到任何釘子,正身檐下出挑做「關刀拱」。古厝跨越三個不同年代,建造的縱深近百年,但合院形制融合不悖,雖曾遭戰火波及,但仍屹立迄今,且後代子孫多未擅加改建。
薛家古厝的建築款式,是極為有條不紊的。在第一落蓋好後,就是薛家的大門,以後再蓋新屋,只能依規格向後及左右發展,一進一進的增加。廳堂面寬均為五開間,台度下均作仿石砌作工裝飾,左右內護龍,各自形成獨立庭院。各落沒有木石精雕,只有窗楣上的泥塑彩繪及兩邊護龍之山牆有較講究的「鵝頭墜」裝飾,而各落廳堂擺設簡雅古樸。
每一進的左右設有廂房各四間,稱為後「護龍」,中為大厝依規格為五間,連線大厝左右各有房二間,稱為「內護龍」,內護龍與外護龍之間是條長巷,在長巷有過水廊可通後面,過水廊上可遮雨,下可通水,故稱過水門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亦有簡化之「束仔」、「頭巾」等構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大厝正前方的院落叫做「頂庭」,為大家族聚會或餐會的處所,與頂庭銜接的院落叫「下庭」。
由於薛家祖先歷代務農,所以每當他們收成農作物時,都會將農作物放入穀倉,但為了防止『老鼠』的偷吃,所以他們都在每間廂房和穀倉的牆角上,都留有一個方形小洞,此洞稱為「貓洞」,俗稱(貓硿),是給小貓進出捉老鼠用的,而這在農業社會中是很重要的事。
薛家祖先為了鼓勵後代子孫都能擁有不屈不撓、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於是在第三落右內護龍廂房的門上寫上《居仁》、左內護龍廂房的門上寫上《由義》,右外護龍廂房的門上寫《得其所》,左外護龍廂房的門上寫《居之安》《禮門瑞》等鼓勵後代子孫的聯子。由此可見薛家祖先為了教育子孫的用心良苦啊!薛家古厝是全高雄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同時薛家也是高雄市碩果僅存的古厝之一,所以它具有傳統風格的三進院,是別的古厝所不及的。雖然薛家古厝主人的子孫眾多,但是他們保護祖先所遺留下來的古厝的心,卻一點都不馬虎,於是薛家子孫在前董事長薛國梁先生的帶領下創辦了「薛氏文教基金會」以管理薛家古厝等事宜。
建築特點
第一、二、三進皆以立面裙堵作仿石基座處理,身堵及腰堵則以紅磚斗砌,屋面瓦作為紅色板瓦。正身檐下出挑做「關刀栱」,其下屋身分為三落。第一進門額題「河東」,第二進門額題「梅魁」,第三進亦題「河東」。而第三進保留較多原貌,檐下關刀栱有圓點退暈彩繪,左右護龍分別題「居仁」、「由義」。兩邊護龍之山牆有較講究之「鵝頭墜」裝飾。在左一、二護龍間還有一過水廊可通後面,此門廊特地做「三通五瓜」之屋架,亦有簡化之「束仔」、「頭巾」等構件,門廊外牆砌平拱門通往屋後道路。
歷史沿革
薛氏家族開基祖薛公九重簡傳:〈資料來源:高雄市左營區薛氏文教基金會部落格〉
本氏開台史祖於清朝康熙末期(約230多年前),從大陸福建省福清縣渡海來台,落居於高雄縣赤山一帶,此即左營薛氏來台灣之始。傳承至第五世時,薛公九重九歲時(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因父母相繼逝世,到今左營廍後依靠嫁到左營廍後陳家的姑母薛屬,年僅九歲的九重公受僱於當地大戶農家幫傭、放牛、從事農耕等各項農務瑣事,在年約三十歲時娶妻盧泰(乾隆丙申年、公元1776年生)。此即是薛氏在左營廍後落根延續之因。至今已第九代,族人千餘人。
旅遊特色
古蹟現狀
薛家古厝保存完整,具有傳統民宅建築風格。現今仍有部分子孫居住,而部分租賃給外姓人家。
建築材料
石灰岩及磚石
指定理由
本建築為傳統閩南式三進三落形式,肇建於一八○年前,建築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具傳統民宅風格,展現聚落建築之美,並充分呈顯薛氏家族早期屯墾篳路藍縷之精神
定著土地之範圍
左營區左西段一七○二、一七○二-一、一七○二-二、一七○三、一七○三-一、一七○三-二、一七一三、一七一三-一、一七一三-二、一七一三-三地號,面積四○○○平方公尺
其它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