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營鎮下營村南約1公里處,有一座形似碧螺的小山靜靜地橫臥在溪水邊。那便是民間宗教組織——理教的發源地——薊縣下營鎮的岐山。岐山林木蔥蘢,蒼松翠柏傲然挺立,櫟樹樟樹石崖繁生。山的東南面地勢平緩,果樹滿坡,綠蔭如蓋,花果飄香。北坡山勢陡峭,岩石突兀,但依然樹高林密,幽深迷人。歧山雖體態嬌小,但名揚天下。
山腳是理門聖地“瀾水洞”了。瀾水洞是個兩層殿堂,殿堂依山而建。東門朝北,背山面水。正殿為三尊泥塑佛像,二層供奉著觀音菩薩。瀾水洞是建築的主體,洞身藏在殿堂之內。此洞深七米、高闊約三米,陰森之氣襲人。山腰上建有兩個對稱的亭子,東西相對呈掎角之勢。東亭為羊祖墓,西亭稱日月亭。旁臨絕壁深淵。
大殿左側為上山的小路,蜿蜒曲折直通山頂.可以說這裡是個風景十分優美的旅遊勝地。
據傳,瀾水洞形成於唐代。當時,高麗國為了向唐朝進貢,在此挖礦鍊金,穿鑿成洞。洞外建築始於清順治年間。
理教的創始人為明末的羊宰。據《薊縣誌》載:羊宰名誠正,山東人,明朝進士。明亡後,隱姓埋名,雲遊於天津、北京、河北一帶。清康熙八年(1669),隱居於岐山瀾水洞,參禪打坐,研究理學,閉關四十九年,如心有所得,創立了一套以儒家忠孝思想為主,綜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來系統化,稱為“在理”,也叫理教、理門。因此被教徒尊為羊祖。理教有許多戒律,主要包括不吸菸,不飲酒等“八戒”。理教教徒穿白衣,供奉觀世音菩薩。教徒發展至天津、上海、北京、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江西及東北、內蒙古等地區。各地理門信徒,不遠千里來此朝拜。岐山瀾水洞也因此名聞遐邇。舊傳岐山瀾水洞下有七十二座蓮花橋,俗云:“人在橋上走,水從橋下流。”其實,所謂七十二座蓮花橋,只不過是過河用的七十二塊“蹬石”,取蓮花普度眾生之意。羊宰豁達樂觀曾寫《修煉歌》一首:“靠山臨水住洞間,坐也安然,立也安然。身著老袖遮冷寒,新也可穿,舊也可穿。閒遊山中採藥玩,有也樂天,無也樂天...”乾隆十八年(1753),羊宰去世,終年133歲,葬於上山。傳說,他去世時,異香滿洞,天現異彩,鐘鼓聲齊鳴,空中琴音奏響一時之久,滿天白雲三日不散,鳥獸悲鳴數日而去。
山路陡峭崎嶇,小徑千曲百徊。立於山頂,極目四望:群山重巒疊嶂,迤邐綿延,山色如黛;街景朦朧,樓宇林立,樹影婆娑。瀾河水一路歡歌流淌而來,穿林繞崖,淙淙溪水彎,過岐山匯入泃河;泃河水浪花飛濺直抵岐山的右側,兩水相容,在岐山腳下形成一汪深潭。每當夕陽落滿山坡時,天上的晚霞,仿佛是仙女們從天庭扯出的五彩綢緞,輝印水面,水光山色,相映成趣,風景清靜幽雅。恰如一幅水墨山水,愈顯塞北江南的風采神韻。羊宰是薊縣歷史文獻記載中最長壽之人。他百歲時,仍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登百丈高山而不喘。試想,羊宰能如此高壽,除了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是否還和這裡美若仙境的景致有關呢?
薊縣岐山薊縣岐山
附:羊宰之養生術
羊宰在長期的宗教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養生術,後人稱之為"羊祖養生術"。其內容如下:
一、豁達樂觀。羊宰主張人生在世要吃虧讓人,行善濟世。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學做真人正性情,莫念名利誤終;身。"他的《修煉歌》還說:"靠山臨水住洞間,坐也安然,立也安然。身著老袖遮冷寒,新也可穿,舊也可穿。閒遊山中採藥玩,有也樂天,無也樂天。
二、禁戒菸酒。羊宰為在理教規定的主要戒律就是禁戒菸酒,並被歷代傳人嚴枯迸守。他說:"修道之人,首宜清心寡欲,呼吸清氣,排除污濁。煙氣人口,傳人肺腑,有礙衛生,故首當戒之。"‥酒能亂性","貧國病民",宜禁絕。
三、忌葷茹素。羊宰常年不吃葷,食青菜、植物油,還常食"四葉參"等野山菜。詩云:"常食吉祥齋,免禍又消災。"又喜食核桃。歌曰:"胡桃生來似仙丹,祖師愛他圓又尖。一來一去生在世,八封乾坤在裡邊。"
四、做功行法。羊宰創自家氣功,功法精湛,養生怯病,還能治服歹人。‧一為達摩祖師坐功,氣動而八脈開;二為日常功,即走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緊了崩,慢了松,不緊不慢才成功。
五、滄飲黃芩。羊宰飲藥草黃芩水代茶,常年不斷。他還將黃芩熬成茶膏,名"甘露膏",除自己食用,還為別人治病。
羊宰八十一歲時,才開始下山傳道,五年後回到歧山,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去世,壽登一百三十三歲,可稱得上超長壽老人,完全得益於他創立的養生術。其親傳弟子與歷代傳人傳習"羊祖養生術",也大多年近古稀,不少人還享年耄耋。
商寶倉(淨寶居士)
上傳於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