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顯題匾
成化八年(1472),明憲宗朱見深下旨,要在山海關的東城門上懸一“天下第一關”的橫匾。鎮守山海關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樓丈量尺寸,隨即請人製成一塊長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額。如此巨匾,自然須由大手筆題寫,經過一番遴選,選定進士出身,已然辭官歸隱的蕭顯。
由來
翌日,兵部主事造訪蕭府,說明來意。蕭老先生略一沉吟,答應下來。不過,他提出個要求:寫這種字,急不得,須醞釀一段時日。
不幾天,兵部主事差人送給蕭顯數丈素絹和幾支特製的大湖筆。送禮人回來稟報:蕭老先生並未寫字,而是手持一根扁擔在院中練武,仿佛面臨千軍萬馬。兵部主事疑惑不解,心想,由他去吧。
過了半月,兵部主事又差人送去許多上好的宣紙和徽墨。送禮人回來說,蕭老先生還未寫字,只在房中吟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之類的詩句。兵部主事依然不解,心裡還是想,由他去吧。
又過數十日,聖旨又至。剛上任的薊遼總督要代皇帝來山海關巡視掛匾之事。兵部主事頓時慌了手腳,趕緊著人抬著大匾,急急到了蕭府,說明情況。
蕭顯也是從官場上過來的人,聽了兵部主事的話,即刻吩咐家人準備。片刻工夫,一匹潔白的長絹在庭院緩緩鋪開,一缸新研的徽墨由兩名家丁抬上前來。蕭顯接過那支齊人高的巨型湖筆,凝神定氣,在絹前走了幾個來回。爾後,他將長袍的前襟往腰間一紮,將筆鋒蘸入墨缸。筆鋒如同巨鯨出海,在缸中起伏翻轉,待吞足濃墨,便挾風帶雨直落長絹之上。
蕭顯白衣銀須,在長絹上閃轉騰挪,縱情運筆,迅捷時如猛虎撲食,輕緩時似靈猿攀枝。再看那筆下墨痕,徐疾有致,開合有度,時而如高山墜石,時而若長空流雲,雄渾的榜書一一顯露崢嶸。
蕭老先生畢竟是年邁之人了,寫到“關”字那一筆豎挑時,已然面色通紅,大汗淋漓。任他使盡渾身的氣力,還是挑不起筆來。圍觀的眾人屏住呼吸,瞪大雙眼,一任掌心洇洇發汗。倒是樹上的兩隻小鳥輕鬆,交頭接耳,卿卿我我。情急之下,蕭顯抬起右腳,朝筆管猛踢一腳,才完成了那艱難的一筆。
“天下第一關”五字寫罷,兵部主事趕忙上前,將蕭老先生扶到椅子上坐下,並奉上一盞香茗。待蕭顯舒口氣,兵部主事問:“題字之前,先生為何要練武吟詩?”蕭顯淡淡一笑,道:“練武是為了增加臂力,吟詩是要在胸間醞釀一股浩然之氣。”兵部主事聽了,連連稱妙。
就在人們嘖嘖稱道之時,忽然有人說:“下字少了一點。”眾人一看,果然“下”字寫成了“”字。眾人的目光又集中到蕭顯身上。
蕭顯微微一笑,將臉上的汗擦了擦,不慌不忙地扯過一把素絹,揉成一團丟進墨缸。等素絹浸飽了濃墨,他抓出墨團猛地朝巨匾擲去。墨團不偏不倚,正好補上“下”字的一點。再看那一點,周圍墨漬四濺,氣韻充沛,竟成神來之筆。